第787章 我啥时候也能得个奖啊(第2/3页)

追悼会结束之后,林为民与王晓波哥哥商议,是否要在报纸上补发一份讣告。

王晓波是作家,而且跟后世作品无人问津直到死后才成名的境遇不同,在这个时空他在国内文学界是有些名气的,尽管因为作品风格问题,他始终没有受到主流文学受众的追捧,但在那些喜欢他文字的读者眼中,王晓波是个被埋没的才华横溢的小说家。

读者们应该知道这个消息。

征得了王晓波哥哥的同意后,当期《国文报》上发表了王晓波的讣告。

王晓波的意外去世并没有在文坛掀起什么波澜,但却在读者群体当中引发了不小的反应。

《国文报》上的讣告发布后,许多王晓波的忠实读者给编辑部写信来表达哀思。

过了几天,林为民听说李银禾从国外回来了,便专程去她和王晓波的家中拜访了一趟。

林为民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征求李银禾的意见,看看她同不同意由国文社给王晓波出版文集。

“我始终认为,晓波在当代文学应该是有一席之地的。如今他骤然离世,对于文坛和读者们来说都是一个损失。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将他的著作整理出来,让更多的读者看到他的才华。”

出版文集,对于作家来说是一种认可,很多作家的作品文集是死后才出的,也有许多作家的文集是生前就出的,但生前出版文集必定是要达到某种成就才足以服众的。

听完林为民的想法,李银禾心中悲伤之余生出了几分欣慰。

丈夫王晓波生前热爱写作,全职写作的这几年时间里,他几乎没有一天停下过笔。

出版文集,无论如何都算是对丈夫文学成就的认可,她作为妻子又怎么会不同意呢?

有了李银禾的同意,林为民回到社里将《王晓波文集》的任务交代了下去。

中午吃饭时,于华坐到了林为民身旁。

“林老师,你听说了没?”

“听说什么?”林为民正常吃着饭问道。

“今年雁冰文学奖又难产了!”于华一脸八卦的说道。

林为民现在甚少关注文协的消息,雁冰文学奖的评奖他也就是报送作品的时候关注过,从95年10月份到现在,这一届评奖又搞了一年多,算着日子开春这个时间也该公布了,没想到又出了幺蛾子。

他淡然问道:“这回又是因为什么事?”

于华的脸上浮现出几分得意之色,“这消息您也就能从我这儿听着……”

见他还想卖关子,林为民闷头吃饭,不搭理他。

讨了个没趣,于华只好继续开口说道:“跟您说吧,这回咱们国文社大获全胜!前年读书班评选的时候不是选了30部作品进入作品的角逐阶段吗?我们国文社还入围了10部作品,我跟您说,这回评奖据说评出了4部作品,全是咱们国文社的!”

国文社出版的作品占据了本届雁冰文学奖的全部获奖名额?

这倒是个好消息。

林为民问道:“你说奖项难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是啊!您想想,一届评奖就那么几个名额,全被咱们国文社占了,评委会得怎么跟全国上下的出版机构、文化单位交代?

当初推送的时候,大家都拿出了各自有信心的作品报名,结果现在奖项一公布,成了我们国文社的独角戏,评委会咋交代?”

听着于华的话,林为民嘴角弯出一抹笑意,确实有点意思。

这么些年,他和文协相爱相杀,关系始终斗而不破,看到他们难受,林老师还是很欣慰的。

瞧着林为民的表情,于华就知道自己这回的马屁又拍对了。

“由他们去吧。”林为民随口说道。

反正国文社的作品质量放在那里,不是评委会想拿掉就能拿掉的,他们真要是做的太过分,林为民也不介意再把“人民文学奖”办起来。

人民文学奖是国文社在1986年主办的文学奖项,评奖范围仅局限于国文社出版或在国文社旗下刊物发表的作品。但这个文学奖自从86年举办了第一届之后就再也没有举办过。

而人民文学奖停办的很主要的原因就是第一届人民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和第一届、第二届雁冰文学奖的获奖名单高度重合。

人民文学奖是属于国文社自己的评奖,评奖结果却被诟病与雁冰文学奖重合率太高,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但这个评奖结果也说明,国文社是有资格、有实力办好一个大型文学评奖活动的。

“林老师,我觉得我们社里是不是可以自己搞个评奖啊?”

于华仿佛林为民肚子里的蛔虫。

林为民看了他一眼,问道:“搞评奖干什么?”

“大家都搞啊!您看《大家》,还有《东海》,他们一个文学杂志都搞评奖,我觉得以我们国文社的实力,搞个奖项绝对没有问题,轻轻松松的就可以碾压雁冰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