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诺贝尔文学奖(第2/3页)

如今,《李建国》下部卷土重来,依旧是五十余万字的大部头,读者们激动的翻开刊物,只看了几眼,心中便如巨石落地。

还是熟悉的味道。

作家写大长篇,其实最忌讳分部发表或出版,因为谁也不敢保证前后文的质量能够保持如一,能这么做的作家无疑都是对自己具有极强的创作自信的。

跟作家一样,其实读者们也很担心出现这样的问题。

这就好比去饭店点餐,吃到一半发现饭里有只苍蝇,你就说恶不恶心?

对于林为民的实力,读者们非常放心,但放心归放心,没看到小说之前总归是有些担忧的。

现在好了,《李建国》下部出来了,还是大家熟悉的那个李建国,哪怕中间隔了一年半时间,可故事还是那个原汁原味的故事。

不过这次的下部虽然沿袭了上部的风格,但在故事线上却十分大胆的走在了现实时间线的前面。

去年阅读完《李建国》上部之后,很多读者都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那就是《李建国》下部的故事该如何书写。

按照上部书中的时间线,看起来是必然要写到未来时期的,这样的内容是极其难以把控的。

因此有不少同行都在嘲笑林为民是自找苦吃,那些喜欢林为民的读者和评论家也不禁为他担心。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李建国》上部好歹是基于现实,质量有目共睹,但下部的根基却完全是基于对于现实的推演和想象上,这种创作方式太容易受人诟病了。

毕竟未来还没有发生,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对于未来的想象,要把这样一个未来世界描绘出来,并且还要受到无数读者的认可和肯定,难比登天。

现在,《李建国》下部终于发表了,大家也看到了。

故事风格没有变化,时间线推进到未来,许多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违和感,反而沉浸其中,随着人物的悲欢离合而动情不已,早已忽略了故事到底是发生在现在还是在未来。

等到读完了整部书,这些人才恍然察觉。

此前大家担心的情况并未发生,林为民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创作手法将发生于未来时间线的故事处理的丝丝入扣、入木三分,仿佛那些事情就是发生在当下,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这种功力令人心生叹服。

第10期《当代》在十月上旬发行上市,《李建国》下部一部五十多万字的大部头,普通读者看得快也得需要四五天时间才能看完,若是有的读者没什么时间、看得又慢,可能十天半个月也不见得能看完。

读者们的反应林为民暂时还未受到,《李建国》的书稿完成之后,这个月他难得轻松了一段时间。

这天他下了班回到家中吃完晚饭,刚陪女儿玩了一会儿便被嫌弃,他只好转头去陪陶慧敏。

夫妻二人看完电视,洗漱后上床睡觉。

午夜时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警醒了睡梦中的林为民夫妻俩。

他心头一阵悸动,人到中年最怕的就是夜晚的来电。

上次林为民这个时候接到电话,是石铁生父亲离世。

林为民脑海中闪过了石铁生、万先生……一连串的脸庞闪过脑海,他的动作却未停,按捺下心中的忐忑,他拿起床头的电话。

身旁的陶慧敏见他迟迟不出声,只听着电话那头的人在说话,脸色沉静,不时的应上一句,她不由得脸色忧虑,手轻轻的攀上林为民的胳膊。

“好,我知道了,谢谢。”

挂断了电话,陶慧敏忙问道:“出什么事了?”

林为民脸上露出笑容,“没出什么事。是好事,得奖了。”

“得奖?”陶慧敏迟疑了一下,然后立马反应了过来,她虽然对文学不太感兴趣,但这些年耳濡目染,多多少少也对一些奖项有所了解。

“诺贝尔奖?”她不敢置信的问道。

林为民轻轻的点点头,“没错。”

得到了他的确认,陶慧敏脸上的惊讶化为无限的欢喜,“嗨呀!你吓了我一跳,这么大的喜事,我还以为是出了什么事呢,你可真能沉住气。”

林为民轻笑道:“大半夜的,我要是大呼小叫的,别人还睡不睡觉了?”

“行行行,你最有大将之风!”

这天大的好消息让陶慧敏从头到脚都舒畅起来,现在林为民就是骂她几句,她估计都是笑着应的。

“刚才电话到底怎么说的,你得奖了就打个电话?还是半夜打电话?”她好奇的问道。

“现在还只是公布获奖人,人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布的获奖人,跟我们这边有时差。颁奖还得两个月,得到12月,过几天正式的获奖通知和邀请函会寄到燕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