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章 超越诺贝尔(第2/3页)

NHK电视台采访林为民的报道播出不到两天,报道内容便被国内媒体转载,迅速在国内引发了一波热烈的讨论。

这几天国内恰好有不少人都讨论到了这个问题,现在正主儿居然在媒体采访时做出了回应,这正顺应了舆论潮流,人们顺势讨论起了谟言是否具备成为中国下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可能。

外界议论纷纷,谟言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最不爽的就是于华。

他此时脑袋里想着:如果《文艺报》上发的要是自己那篇文章的话,那么现在这个时候被大家讨论的那个人是不是就应该是自己了?

当然了,他也认为自己的这种想法很肤浅,把林老师想成什么人了?

可万一呢?

于华嫉妒的不是有没有可能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更在意的是林老师的认可。

他想不通,我比那个小眼睛差哪儿了?

于华的想法不重要,乘着诺贝尔文学奖的这股东风,谟言被林为民的一次采访推到了广大民众的面前,获得了往日难以想象的曝光。

但谟言与林为民不同,他的作品向来具有一定的争议性,这一番关注和讨论对他来说属于是毁誉参半。

谟言的这一次出名算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附带效应之一,实际上除了国内的舆论,林为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在全球各国都引起了极大的讨论。

作为近二十年里,世界文坛上涌现出的极少数具有读者号召力和作品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小说家,林为民在世界各国的知名度都是很高的。

他也一直都是近十年以来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热门获奖作家之一,陪跑了这么多年,此次终于荣获大奖,自然也引来了众多新闻界、文学界和读者群体的关注目光。

米国知名文学季刊《凯尼恩评论》在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公布获奖名单后就发表了一篇由米国知名汉学家史景迁所写的题为《林为民的世界性语言》的文章。

史景迁是米国国内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知名专家的,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纽约客》等西方知名主流媒体的特约撰稿人。

“汉语是一种表意性很强的深度语言,而西方的语言则属于表音性较强的浅度语言。对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的语言和文化几乎就是一个无法进入的封闭结构,实在是太难理解,也太难掌握了。

而林为民在其作品当中,做出比较贴近现代风格的改变,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传统中国的意味,也达到了让不同文化的读者易于理解的简洁。哪怕是读者没有理解其中的奥义,也不影响整体的阅读体验。

比如他在作品当中抛弃了很多汉语文学当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意味’,这些东西在具有一定阅读深度的中国读者读起来可能会觉得十分微妙与丰富,但对于难以契合汉语阅读习惯的外国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其艰难的。

哪怕是很多孜孜不倦、用力甚勤的汉学家,有时也很难深刻的理解很多中国文学作品当中的含义,这也就是中国文学作品很难在海外获得大量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林为民的作品在这方面为中国作家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史景迁发表在《凯尼恩评论》上的评论文章具有一定的学术性质,相比他的文章,《纽约书评》上关于林为民此次获奖的文章就显得十分具有可读性。

最新一期的《纽约书评》上发表了《传统中国的现代力量》,文中写道:

“……在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里,知识分子一直担任着引领社会进步的角色。时间推进到现在,封建的传统中国在暴力革命中被推翻,他们脱离了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扼制,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自1978年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拥抱世界。但在西方文明主导话语权的世界里,这种努力要被接受和获得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林为民的出现对于正处于发展中的现代中国而言,是一件美妙的事。他的文字不仅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古老与年轻结合的现代中国。他的作品既保留了十足的文化和地域底蕴,也深刻的反映了现代中国的方方面面。

这对外国读者,尤其是西方国家读者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毋庸赘言,林为民已经成为了中国面对世界的一张名片……”

托了互联网的福,林为民几乎是没有什么延迟便看到海外媒体对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各种各样的评价。

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罗杰·斯特劳斯发来的,还有很多是与林为民有合作关系的其他海外出版社发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