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最适合当皇帝的大孙(第3/3页)

“于是孙儿直接就从奏章最后开始看,待看到废话的时候,就无须多看了。”

听到朱英的解释,朱元璋眼眸中闪过惊喜。

他没想到大孙这么快就能发现批阅奏章的小技巧。

朱元璋自从废除掉宰相制度后,每天处理的奏章将近有两百本左右,其中早朝,午朝,晚朝。

更是要处理数百件国事。

大明开国初期的时候,朱元璋还不会这个技巧。

他还记得,那还是洪武八年的时候,户部尚书茹太素上奏。

朱元璋对其很是了解,知道这位尚书最是喜欢长篇大论,只是奏疏已经送来,又不好退回。

朱元璋懒得看他的奏章,就叫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然而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还没听出个所以然来。

讲述的事情,唯有后面五百字。

朱元璋顿时大怒,呵斥道:“虚词失实、巧文乱真。”

然后直接赏了二十廷仗。

这还是第一次,因为有大臣上奏字数太多而被惩罚。

不过从此以后,诸多大臣上奏的内容里,相对来说要精简了很多。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朱元璋就领悟了,看奏章先从后面看的小技巧。

朱元璋看向大孙。

就这么个方法,他用了八年时间才领悟,而大孙只用了一个时辰?

如此看来,大孙当真是个当皇帝的好料子。

以后奏章应当再多送些过来,八十二本,这完全不够大孙看的呀。

让大孙多多分担,咱日后也能清闲多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眼底里闪过一丝狡黠。

而后想了想又问道:“只是看看还是不够,奏章的内容,你可都看进去了,这个法子是你提出来的,可有什么想法。”

朱英沉吟一下,略带谦虚的说道:“孙儿却是有些天马行空了,这个法子目前看来效果甚佳,但是其中的隐患太多,却是当初孙儿没有想到的。”

朱元璋没想到大孙还真有自己的见解,追问道:“有什么隐患,跟咱说说。”

朱英点点头,便开始述说以工代赈中间复杂。

其中工程造价因地制宜的核算,官吏乡绅可能会插手的地方,包括对流民的保护,粮食的定夺的标准。

随着朱英的不断讲述,朱元璋开始浮现出深思之色。

大孙所提到的这些问题,都是六部尚书,甚至是群臣所没有看到的。

在商议的时候,对于贪污的可能有猜测,但却没有大孙这般仔细。

待朱英说完,朱元璋回过神来再看向朱英的时候。

目光中难掩震撼。

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大孙其实一直都是一个精明商人的形象。

对于商人,其实朱元璋心中是有厌恶的,尤其是粮商。

投机倒把,囤货居奇这样的行为,以至于让他的父母饿死,这是朱元璋心中永远的痛。

但是他没想到大孙在内政方面,竟是有如此骇人的天赋。

不,这已经不单单是天赋两字能够说明了。

朱元璋突然想到,当初大孙跟自己说过,有安南开国的想法。

此刻他才意识到,大孙为这番安排,暗中准备了多少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