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取缔八股文(第3/3页)

毕竟站在他面前的是大孙,还是十年未见,好不容易再次相见最为疼爱的大孙。

或者说现在的朱元璋,还不知道怎么去对大孙发泄怒火。

要是换了大儿子朱标,估摸着现在朱元璋已经抄起家伙什,撵着打了。

老爷子的异常,朱英也感知到了,但是他依旧选择继续问道:

“爷爷也是从贫苦百姓出走出来,当是了解一名,譬如铁匠学徒到成长为铁匠师傅,需要多长的年月吧。”

朱英转弯说道。

朱元璋怎么听不出来大孙言下之意,不过还是回道:“少说三年五载,七八年也是正常。”

朱英点点头,再次问道:“那么老爷子从何认为,一个学子考取功名为官有,怎么能有从官的经历呢。”

到了这里,朱元璋逐渐平静下来,似乎感受到了大孙其中的意味,微微沉吟说道:

“自是有老人带新人,一名官员,先是从辅职做起,当有了熟悉的经历后,通过考校,再成为主官。”

朱英点点头,说到这里,其中的关键也差不多了。

他再次问道:“户部掌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国库。”

“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其中六部任何一部,一个未尝接触过的官员要熟悉上下,少说也得数年时间才行,仅仅不过一个学徒。”

“当这个学徒刚有些经历之后,就得重新换个地方学习,若是天资聪慧者无须多说,但哪来如此多天资聪慧者。”

“便是有些中规中矩的官吏,就仅仅一个事情,便需用一生来钻研了,如何能更好的发挥出本身的才能。”

“爷爷可是曾看过宋朝欧阳修所处《卖油翁》,万事无他,唯手熟尔。”

朱元璋眉头舒展开来,问道:“大孙的意思,是应当让官员在本身的职位上进行调动,如户部官吏,便是在户部调任,吏部便在吏部。”

“便于官员更好的掌握本身所学,是这个意思吗。”

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其实也是考虑过,所以在官员的任免上,大部分的官员,都是在原本的部门,只有一些大才。

譬如尚书这个职位,主要在于管理官员的职位,才会进行调动,不会影响部门的学习。

在朱元璋看来,大孙的问题,明显还是因为不够熟悉朝堂才导致的。

然而,朱英却是摇头说道:

“自然不是,孙儿的意思,是在科举八股取士外,另开选功名之路,学子所读之书,也不局限在四书五经之内,而是另外编撰。”

取消八股取士,或者说先行压制八股取士,这才朱英看来,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朱英想打造的大明,是一个民智开启的大明。

八股取士对于思想的限制,实在是太大了,甚至于后来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的出现。

早知道曾经书生,可不是手无缚鸡之人。

所谓君子六艺,每个读书人,学武都是必然。

比如一米八六的圣人孔子,其中武力值怕是比项羽还要来得牛逼一些。

毕竟霸王举鼎的项羽,那个鼎只有三百五十斤。

而孔子托举城门,按照春秋当时的情况,最轻的城门都是四百斤朝上了。

甚至于诸葛孔明,三国最为出名的军师。

其个人武力值多的不说,少说单挑四五个大汉没半点问题。

而如今的西方,已经开始了文艺复兴,思想开放的运动。

朱英想要给大明步入工业时代奠基,就必须解放思想,让更多的思维碰撞出强烈的火花。

最为重要的便是,将工匠的地位进行提升。

想要进行这后续一系列的举动,首先就是需要大量的人才。

这也是当初,为什么朱英在察觉到自己的身世情况后,第一想法还是前往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