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我愿大明如大汉,宁以强亡,不为弱灭(第2/3页)

“这般事情,当在源头便须掐断,武风悍勇,才可不遭外族凌辱。”

“我愿大明如大汉,宁以强亡,不为弱灭。”

……

正阳大道开房在即,而太孙婚典将会于正阳大道举行的消息,传遍整个京师大街小巷。

要知道在此之前,从未有过皇家婚事,于百姓之前举行。

太孙此举,当为先例。

这也让百姓们热情高涨。

因为就这件事便以说明,太孙殿下极为亲民。

凤冠霞帔,十里红妆,普天同庆,万民同欢。

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画面。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看到皇家婚典,真是走了大运啊,到时候说不得也须沾染一些喜气。”

“我倒是想沾染喜气,不过太孙婚典,你当是我们这些百姓吗,再则说了,届时必定是护卫戒严,能一饱眼福,就已足矣。”

“嘿,话可别这般说,你们可是知道,为庆祝太孙殿下婚典,群英商会最近可出了千万补贴,比之上次百万补贴,更甚十倍,且盛行三日。”

“这般说来,咱们这些老百姓,还真是沾染到了太孙殿下的福气了。”

“好家伙,千万贯宝钞,太孙殿下真是大手笔,咱这辈子都没见过这般多的钱财。”

“好像谁就见过一般,说起来最近京师真是热闹,太孙殿下婚典之后,正阳大道开放,又有千万补贴,后面更是春闱科举,在这之后,据说咱们大明还要征伐倭国。”

“还有辽东奴儿干沃土的事情,听得我都想去那边开荒了。”

“可别忘记了,太孙殿下广开邸报,国家大事,刊登于上,往后这酒楼里,说书人便要多一项节目了。”

酒楼里议论纷纷之时,突有一老头嚎啕大哭。

旁人不解,随问之:“你这老头怎得这般。”

老头举起自己半截胳膊:“我生于元末,受尽蒙元欺辱,自小过着如猪狗畜生般日子,天下反元,我亦举旗同往。”

“得天之幸,沙场多年,留了条老命残喘,也就是丢了半截胳膊。”

“如今得见我大明盛世光景,不由深感,今生无憾,是以情不自禁,让诸位看笑话了。”

老头说完,作揖四方,那半截胳膊,尤为惹眼。

听老头简述过往,竟是大明抗元老卒,众人不由心生敬佩。

更有掌柜送来好酒。

老头摆手拒绝:“老头子也算是沾了太孙福气,有退伍保障,一壶好酒还是购置得起,便就谢过掌柜了。”

掌柜将酒至于桌上:“老将士,你与同袍,于沙场之上,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今日大明之盛景,这壶酒,我不仅敬你,更敬这无数马革裹尸之烈士,请勿推辞。”

“好!!!”

此言一出,酒楼众人纷纷喝彩,老头更是饱含激动,单手按住酒壶,起身致谢。

如酒楼一影,在京师四处皆有。

自从数日前朱英心中暗自定下要盛行武科开始,就开始暗中引导舆论。

说书在如今大明,是绝大多数百姓必不可少的一项消遣。

若有心人自然会发现,最近京师大小酒楼的说书人,都增加了不少古今历史上的沙场英雄事迹。

现在明初,历经元末大乱,武人的地位还算是不错的。

许多少年,更是由此生出沙场立功之心。

征倭在即,正是我辈少年,建功立业之时。

某大酒楼二楼包间。

“本王真没想法,当初的无心之举,却造就了如此局面,最近的京师,看得本王都有些陌生了。”

朱棣端着酒杯,听着下面酒楼大堂的议论,颇有些唏嘘的说道。

李景隆闻言,笑而不语。

无心之举这个词,有些过了。

“自从太孙入宫,这京师当真就是一天一个模样,便是我的月俸,都已经涨了数次,最为要紧的,是宝钞如今不断升涨,即便月俸未有变化,也相当比之从前多了不少。”

“太孙深谙商道,又有高产粮种,未来大明,只会是蒸蒸日上,越发富足。”

“如今万民归心,太孙亦是重视军士,更有开疆扩土之心,有比肩陛下之景象。”

“且,太孙今年,堪堪十九。”

李景隆在说最后这话的时候,眼中蕴含深意,看向朱棣。

朱棣如何不明白李景隆的意思。

这是在规劝自己,不可和朱英作对,没有丝毫胜算。

十九的太孙,曾经就已经夭折过一次,如此命硬,不说活到七老八十,哪怕是五六十岁,也不是自己能够熬得过的。

朱棣心中苦笑。

朱英的手段,他其实比之李景隆更为清楚。

仅仅一招,就让他措手不及。

道衍被调离,可谓是让朱棣元气大伤,很多事情,朱棣根本不可能自己出面去安排,许多布置都被打得七零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