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新的百万亩牧场(第3/3页)

总不能说,还是觉得关系举荐比较好?

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而且大家也都知晓,这件事陛下拿到朝堂上来议论,其实早就已经下定决心。

若是那个傻子冒出来反对,往后的日子好不好过,还有没有,就不好说了。

当第三件事,官员致仕章程说出来后,整个朝堂就跟炸开了锅一般的热闹。

六十岁退休?

退休按照品级,每月最低可得五贯钞补助?

这个方案一出来,有人愿意,有人不愿。

愿意的主要是上了年纪的官员,他们有些干不动了。

不愿意的也是这些上了年纪的官员,因为他们不想放下手中的权力,也觉得自己的身体还算不错,能继续干上几年。

与其说是朝会商议,不如说是陛下通知一声。

官员反对或是赞成,对于朱元璋来说,也没太大的意义。

其实绝多数的京官对于致仕章程的看法,还是处于赞同的状态。

因为这里是天子脚下,锦衣卫的严密监视,让他们根本没有贪赃枉法的可能。

加上陛下这人很是勤奋,也拉着大家一起勤奋,稍微有些年纪的,都感觉压力很大,颇有些承受不住。

致仕对于他们而言,反而是一种解脱。

按照陛下颁布的致仕章程,也不是说致仕后就完全没了地位可言,也一样有上奏的资格。

朝臣们议论的同时,在奉天殿的角落,还有数个记载朝会的文人。

他们是被特批参加朝会,本身没有官职在身,主要负责记录一些大的事情。

便是京师邸报的编修们。

两日后,朝堂上的三件大事,就已经刊登到了邸报之上,并且发行。

对于现在的京师百姓来说,每天清闲时分最为主要的事情,就是去茶楼听邸报。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几乎所有的百姓就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

而京师这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上千家茶楼开张营业。

主打的就是邸报讲述。

当一股风潮兴起的时候,对于绝大多数坐贾来说,那就是大生意。

干说书人这行的,也越发多了起来。

“话说这官员致仕章程,为的是啥?”

“为的就是给后面的年轻官员让路呀。”

“今日邸报上的三件大事,咱们可不能说分开了看,而是要连在一起,才能明白陛下的意思。”

“南北分榜取士,政绩优先晋升,六十岁致仕。此三件事连着分析,咱们可就明白陛下他老人家的心思了。”

“这是要让咱们大明朝吏治清明,剔除贪污行贿之辈,也能让上了年纪的官员们,安享晚年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