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实业兴国(第3/3页)

目前来说,正阳大道两侧房屋,只租不卖。

除了水泥厂外,造纸厂,印刷厂也很重要。

因为涉及到成本的关系,尤其是油墨成本,所以不管是造纸厂,印刷厂。

朱英这边都是以扶持为主,不仅没有收取任何费用,所有的知识,包括油墨的制作方式这些,全都是免费开房。

之所以要如此,其中不仅仅关乎到邸报这块,还涉及到普及教育的关键。

纸,是文字的载体。

想要教育事业的兴盛,那就少不了纸张的制作。

扶持,就是为了让这个行业,彻底的开花,形成良性竞争,大的竞争。

只有开办纸厂,印刷厂的人多了起来,价格才会大幅度的下跌。

所以自然是办得越多越好,甚至只要有这个意愿的,还不懂得怎么做的,群英商会这边可有提供有经验的人员帮扶。

当然,帮扶人员的来往路费,吃喝用度,当然都是由商家负责。

当这些事情,在邸报上开始宣传的时候,群英商会的平安茶楼,已经完全不够用了。

没得办法,只好临时快速的,把靠近正阳广场的商铺,二十多间先行装修完成。

作为接待使用。

同时也招聘大量的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包括一些关于各方面的介绍,都刊印成册。

即使如此,每日从早到晚,询问的人都是络绎不绝。

为了更好的发展造纸,印刷。

一些小的作坊成本,也被宣发到文册之上。

这是为了加大其中的竞争力度,同时也是为了许多坊间的百姓,有些余钱的,也能够参与进来。

与此同时,朱英马上召集六部官员,尤其是户部这块,开始制定关于用工的最低保障制度。

这个制度,肯定高不到哪里去。

什么休假之类的,也无法保障,甚至用后世的眼光来看,完全是一种剥削劳动力的行为,好像还是帮着商人在剥削。

其实就目前的社会状况,能够让一个工人,长期工人所赚取到的工钱,稳定的供养家庭成员,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

可是说是绝对的良心商家了。

搞什么高工钱制度,便是完全不符合大明如今的国情。

即便是这些基础的保障,在许多商人看来,朝廷这边还是有些狠了。

因为最为关键的一条,所有工人,不可以有卖身契。

也就是说,但凡进了场子,就等于卖身契失效,不仅不受官府的保护,还要进行查出。

朱英已经预判,许多黑心商人,指定大量低价购买奴仆,作为用工人所用。

只是也有一个漏洞。

那便是官府所保护的,唯有享有大明户籍之人。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大明户籍,便就不在保护的范围之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