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苏州(第3/3页)

对于国外邸报的倾销,其实完全可以弥补这一块的差异。

但是这其中也有一个衍生的问题,那就是时间。

从大明京师运送一批邸报到边疆之外,所需的时间往往数以月计,每年运送的数量,也是非常的有限,周期较长。

按照目前的估计,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稳定之后,才能追平目前的亏损。

还有就是对于宝钞的收集,这算是拿钱买钱,不断填补宝钞之前的亏损。

再加上南北水泥官道的建设,各地水泥厂的投资,包括其他的产业的支出。

要想拿出一大笔钱财打造一个较为高端的造船厂,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卖出四成股份,就显得很是重要。

一是对于许多商人,大户的拉拢,筛选。

二是在风险共担的同时,不需要自己再去四处寻找优秀工匠。

以太孙的名义,想要投资的人,只会是前仆后继。

次日,仅仅只是半天的时间。

关于苏州造船厂的消息,就已经在整个苏州城内蔓延开来。

在苏州城这里,有着敏锐嗅觉的商人,从来就不曾缺少,他们立即就意识到了,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一群群大大小小的商人,顿时就开始联合起来,商讨关于造船厂的事情。

“出售四成股份,好大的手笔啊,就是不知道多少钱一股。”

“别多想了,没看告示说吗,这是要打造海船,可不是咱们这种河船,随便一艘,恐怕都要上千贯宝钞。”

“我听小道消息说,这次造船厂的船,是要卖给民间,而不是朝廷自个用。”

“怎么可能,苏州这地界,又不是沿海,自个又能有啥用头。”

“莫要忘记了,陛下已经发了谕旨,解除海禁,也就是说咱们也可以乘坐海船,把买卖做到那海外之地去。”

“海外之地,听说遍地都是宝贝,像是香料,象牙,那可是一等一的好东西。咱们大明的茶叶,瓷器,在外边可是紧俏得很,根本不怕没销路。”

“这么好嘛,那怎么太孙要让我们苏州这边,也跟着干海贸呢。”

“傻呀,之前海贸都是哪些人在做?不就是海边那些人嘛,太孙殿下的意思,肯定是想扶持起我们这边,跟沿海那些做海上买卖的,竞争一手呢。”

“大好事,就是不知道,太孙殿下这个股份,到底要如何进入。”

朱英这次传达的意图,可谓是非常的明显,就差没明着说呢。

不过深谙人选的朱英知晓,明着说出来,反而没有这般轰动的效果。

从群英商会这里‘泄露’出来,反而更容易引起重视。

等个一两天,待消息从苏州城传遍苏州府后,朱英这里,就可以售卖股份,筹备造船厂事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