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爷孙间的和谐发展(第2/3页)

对于这一点,其实朱元璋也很是配合。

现在内帑里的钱财多到朱元璋都有一种花不完的感觉了。

不仅仅是宝钞,资产更是数以剧增。

要知道所有群英商会相关的产业,目前所有的地契文书,都已经开始转移到宫中。

为此还专门腾出了一个地方,用来放置这些属于皇室的地契库房。

穷了差不多一辈子的朱元璋,每天处理政务之余,便就是到这库房来散散步。

每当进去逛了一圈后,朱元璋出来的时候都是笑得合不拢嘴。

先前说是坐享天下,可当家就知柴米油盐。

大明一直都是靠着印刷宝钞进行过渡,收入跟支出完全不是正比。

否则也就不会传出凤阳花鼓那等话了。

连自家家乡都富裕不起来,这也是朱元璋一直以来的心病。

这天晚间就膳的时候,朱元璋说道:“大孙呐,咱是凤阳人,自小就是在凤阳出身,如今咱是手里头有钱了,可那些凤阳的乡亲们还在穷苦度日。”

“你可是看看有什么法子,让咱老家也跟着好过活一点,不说人人富裕,至少能吃口饱饭。”

朱元璋对于老家凤阳还是很有感情的。

当初他手里没兵,便只能回老家招兵,最早的五百人,包括大明开国的二十四名将,便都是出身凤阳。

从这方面来说,好像凤阳出了许多的人才。

然而实际上才能和机会比起来,什么也算不上。

这天下比凤阳有才能的地方多了去了,只是机会到了,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的大将名臣。

不然纵有天大的才能,也只能埋没在每日温饱,田间劳作之中。

连下一顿饭食都不知在哪里的人,哪有什么心思去管这天下大势。

朱元璋对于老家凤阳是有些愧疚的。

虽说凤阳花鼓的事情让朱元璋有些伤心,但说起来自己也确实没让凤阳好起来。

本想着迁都过去,现在却也只能是作罢。

如今日子红火起来了,朱元璋便生出了许多想法,不过在此之前,自当是找大孙取经。

听到这话,朱英点点头回道:“爷爷放心,孙儿自当是晓得,凤阳的地方不错,不说有很大的发展,但推动一下还是没有什么问题。”

“这件事便就交由孙儿去办吧。”

听闻此言,朱元璋高兴点头。

发展一个地方,对于朱英来说当然不算什么难题。

最为简单的方式,便就是招商引资了。

只需要让群英商会把开设工厂的选址定在凤阳,然后便是实行一定的鼓励政策,吸引其他商人前来,大量百姓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事情就算是给办妥了。

“咱听说,军事学院那边,第一批的弟子快要结业了。”

待晚膳过后歇息之余,朱元璋随口问道。

对于大明军事学院,朱元璋一直比较关心,或者说涉及到兵权的一些变化,朱元璋就从来没说不上心的时候。

朱英回道:“再过几天就是十月初一,便也是这些学员结业的日子。”

朱元璋想了想问道:“大孙是准备将这些学子都安排到卫所之中吗。”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从小的方面来说,是朱英开始安插自己的门生,从大的方面来说,对于现在的卫所制度,也是一个很大的改革。

因为按照先前朱英说过的准备,就是要打造职业军的存在。

职业军是脱产将士,除了操练之外,不需要承担其他任何的农作,在战斗力方面自然会极高,不过对于现在的卫所制度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目前大明百万军的负担还在于卫所,并没有落到朝廷的头上,这里面可是节约了不知多少的钱粮。

一旦改变卫所制度,对于朝廷来说负担就极高了。

由不得朱元璋不重视。

朱英摇头道;“这第一批的学子,孙儿暂且不想让其先行进入军中,而是导员的身份,继续在学院任职。”

“他们是接受了最新关于军事学问的学子,在许多方面难能可贵,是以再行培养新的学子,可有很大的助力。”

大明军事学院的老师太少了,而综合性才能的老师更少。

目前是教书的教书,操练的操练。

并没有形成完全的体系性培养,而这第一批的学子,其实真算起来,也堪堪才学了大半年的时间。

若说精通,也便只是这般了,当然这其实已经比很多将领要强了。

他们离开学院的话,就很难说达到滚雪球的发展。

朱元璋提醒道:“真正的将领,是在战场上厮杀出来的,而不是靠着读书学出来的。”

“在这一点上,大孙当要心中清楚。”

朱英点头回道:“爷爷教导的是,孙儿心中有一个想法,想要设立学员的基层工作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