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海商的福音(第2/3页)

加上徐达的关系,朱元璋对于徐达这些后人,还是比较信任的,而且徐达不在,也不用担心对皇权有什么干扰。

新生代的徐辉祖,便算是往后大明的中流砥柱了。

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后,徐辉祖便把这个好消息直接告诉了徐妙锦。

徐妙锦顿时面色羞红,满心期待。

朱英倒是对妃子这块没什么感觉。

虽说现在是长女,但朱英这里,肯定在往后是要优先叶月清。

如果叶月清生出了男娃,确定了嫡子,那么其他的开枝散叶,就可以没那么讲究了。

朱英除了陪同叶月清坐月子外,同时也在想办法研究整个大明往后的经济走向。

朱元璋对腐败深恶痛绝,大力根治使明朝维持清廉政治,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桑麻棉种植为手工业提供原料,他积蓄下来的钱与粮,为数不少。

哪怕是说户部每年都是赤字,但在许多米仓,都保有一定的存留,加上卫所军户的自给自足,还有对官员俸禄进行一个缩减,其实大明的底子,还是很雄厚的。

历史上朱棣成为皇帝后,所用之消耗,基本上全都是朱元璋留下的底子。

缔造新都、疏通大运河、又要张辅平定安南并五次亲征漠北蒙古。

胡荧“寻仙”、解缙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朱棣的花费没有止境。

尽管朱棣时期经济发达、国泰民安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经过二十二个年头的痛快花费,白米一石的价格,已由洪武初年的一贯,涨到五十贯了。

高产作物确实能够解决目前大明很多问题,严格说起来,如今的大明户籍人口在六千余万,这也使得口粮压力没那么大。

可是在往后的年月里,因为高产作物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大明必将迎来一个人口大爆发的时期。

天下的口粮是有限的,在更多人口的情况下,那么就只能不断的开垦新田地。

所以于农业和商业上,这个平衡对朱英来说就很重要。

“看来,还是要走进口这一条路子。”

朱英微微沉思过后,心里头想到。

所谓进口,就是从其他的国家,进口大量的粮食,用以填补大明不断上涨的空缺。

简单来说,就是安排大明有实力的商人,到海外去做一个农场主,然后把粮食运送到大明来。

在这一点上,朱英是持鼓励的状态。

自然大米的运输不值钱,尤其是还要在平抑粮价的情况下。

不过朱英用护卫募集,还有海外开商权,来对海商进行一个数额的换取。

也即是说,朱英这边将会安排一定的力量,用以维持海外商人的安危,一些小地方,亦是可以安排大明的军士,以海商护卫的身份,进行一个雇佣。

简单点说,就是鼓励民间资本,对大明之外疆域的一个开拓。

在这里头,群英商会自然要作为大头。

其中的意思,朱英便交代给了张伯去办理。

张伯在得到消息后,当即就没有任何的迟疑,立即动身前往江南。

目前的海贸这块,朱英是在大力扶持江南一带,像是福建,广州这些沿海地方,在海贸上已经是非常的纯熟,哪怕是没有海禁,干走私的都不在少数,现在只是将其规范了起来。

而江南不同。

江南这边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所以朱元璋在赋税上极为加重,江南一带全部都是加了极重的赋税。

这样的情况,首先让江南地区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干扰,其次就是民间对于大明的埋怨。

朱元璋所担心的问题,朱英自然也是知道的,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了世家大族之上,这些家族没有受到太大战乱的影响,对于大明的归属感不算强。

在他们看来,唯有自己的家族才是关键,而且朋党关系特别浓重,一直为朱元璋所忌惮。

包括刘伯温,多少也是受到了江南出身的影响。

在朱元璋这里不断的减分。

若是没有其他的方法,像是朱元璋现在的手段,其实是非常符合如今的大明。

然现在朱英在这块,有了更多的办法。

他想让江南这些大族们走出去,不要浪费太多的精力搞什么窝里斗,要斗就去外边斗。

当江南的大族们尝到了海贸的甜头,自然就会把精力都会放到开扩海外去。

在一定的程度上,便就相当于转移了大明本土的社会矛盾。

像是江南这种情况,其实福建,广州这些沿海城市也是同样的存在,而他们之所以没有江南如此严重,关键还是在于心思都跑到海外去了。

朱英干脆也用这个法子,来治一下江南试试。

或许是说距离产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