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定都长安(第2/3页)

现在就整个大明来说,因为朱英的参与,虽然国库里的准备金还没赶上发行的宝钞,但是已然在不断的提升信用了。

随着海贸的发展,大明的信用体系肯定会在周边的国家形成一定的影响,这给大明宝钞走向世界,给了足够大的铺垫。

朱英还真有些期待,自己是否能够有开创世界银行的可能。

到了那时候,大明就是世界级经济体系的主导体,这里头会存在的利益,想想就知道有多么的庞大。

单单就这一条,全世界都要给大明的亏损买单。

即便是后代荒唐,那也足够护荒唐太多年岁了。

想到这里,朱英把关于向宝钞提举司借贷的事情,跟老爷子商量一下。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这等时期,大孙你自可放手去做便是了。”

“当初咱每年都要印上好几千万的宝钞往外,这宝钞差一点就变成了废纸,现在还不是靠大孙给拉了回来。”

“算是把咱这般多年的亏空,好生的填补了进去。”

“此事往后大孙可自行决断,不必特意跟咱来说明一番。”

朱元璋其实是一个并不大方的人。

从小穷怕了他的,对于钱财是极为重视。

但隔代亲摆在这里,爷爷最是疼孙儿,哪怕是自己舍不得用,那只要是给孙儿的,多少那都没啥关系。

虽说现在的朱元璋已然是了解准备金的概念,但实际上于朱元璋的眼里,这宝钞提举司就是自家的,想怎么印,那还不是怎么印。

只要不是搞得太大了,又能有什么关系。

朱英闻言,眼神闪了闪。

他当然明白老爷子话里头的意思。

但是这样的行为,会让宝钞完全的掌控在皇帝个人的手里,他自然是懂得这些,关系不大。

可自己的儿子,儿子的儿子。

到时候会懂这些吗。

一旦对宝钞提举司有所贪婪,亦或是贪图享乐,肆意挥霍。

即便是大明,又能经受得住几代。

钱财,有时候不算什么,但有时候,什么都算。

一个国家若是没了钱财,势必会生出极大的波动。

钱不是万能的,但不管是国家还是说个人家庭上,钱财可以差不多解决各种问题总数的八成。

往后,势必在权力上,于皇权里对于宝钞提举司当有所限制。

这些目前有些早了,待大明钱庄,甚至是大明世界钱庄成立之后,再来考虑这里头的制度问题。

“爷爷,关于改名长安的事情,是否要先押后一段时间。”

“若是在如今朝会上提出,必然会对如今的长安城地价各方面形成一定影响。”

朱英想了想提议说道。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缘由,一旦确定了迁都长安,少不了想要从中牟利的商人,趁机去长安大肆进行购房,买地。

而后就是坐等着升值。

到时候这里头涉及到的钱财波动,可就相差极大了。

朱元璋闻言,微微皱眉,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回答。

很显然,关于改名长安,确定迁都的事宜,朱元璋已然是想要直接的敲定下来,而不是一直拖着。

微微思索之后,朱元璋也有了应对的法子。

说道:“迁都不能拖,再者说咱们迁都先,还要对整个长安城进行一番修缮,改造。”

“这里头的时日,定然不会说太短,便就是今年一年能够完成,都算是极为不错的。”

“即便是压后,那也压不了多久的时间。”

“这样大孙你看可否,咱下一道谕旨,勒令自目前开始,长安城内所有牙行停止买卖个人房屋,土地,田产。”

“大孙你去给补偿的时候,大概也就按照京师这边的标准来便差不多了。”

“让那些想要在其中牟利的奸商,直接给断了念想,若是敢于暗中捣乱,那就按罪论处便是。”

听到这话,朱英的嘴巴张了张,没有说出话来。

原来,皇帝的权力,还可以直接这般强行干预。

有道是金口玉言,这皇帝的谕旨,几乎可以说是跟律法在同一个高度。

不对,从层面上来说,是完全的凌驾于律法之上了。

“爷爷,这法子,很不错。”

朱英竖起了大拇指。

不得不承认,这种方式虽说是粗暴了一些,但达到的效果是绝佳的。

完全不用担心到时候长安城那边的问题了。

哪怕有一些敢于顶风作案的宵小之辈,也很难说对整体大局有所影响。

爷孙俩商议后迁都事宜,朱英这边就开始下达令旨,开始对工匠进行一番安排了。

在工匠这个行业里,可不是说谁都能去修缮皇宫的。

能够去修缮皇宫的,那绝对是整个工匠行业里最为顶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