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给帖木儿加点火(第2/3页)

巨大的工程量下,是大量的尸骸出现。

帖木儿并不在乎这些,他要的是水泥道路快速修建的结果。

奴隶死了也就死了,不够了怎么办,那就再抓就是了呗。

如今帖木儿四面开战,奴隶这块本来就不缺少,对于帖木儿本人来说,多死一些奴隶也不是什么坏的事情。

奴隶若是太多了,还真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比如是奴隶起义。

不过在帖木儿这般统治下,所谓的奴隶起义也就是零星出现,根本没有成气候的可能,往往是今天上午起义,下午就被全部斩杀了。

蒙古骑士的战斗力,对于奴隶平明来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那搞笑的机动力量,一百骑可以肆意屠杀数千奴隶,一轮冲锋下去,基本上就已然是崩溃的局面了。

和大明不同,蒙古铁骑本来就是整个欧巴罗的噩梦。

完全没有什么抵抗力可言。

还没等开打呢,胆子都已经被吓破了,那动辄屠城的举动,是一片片的尸山血海,是数以百万千万的生命堆积出来的恐怖。

不过因为水泥道理修建的关系,奴隶上感觉就比较缺乏了。

帖木儿特地下令前线,不得再行屠城之事,多多抓捕奴隶,为帖木儿全境的水泥道路建设做铺垫。

本来社会冲突极为尖锐的帖木儿帝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谓是到了临界点。

只是蒙古铁骑的镇压之下,这个临界点硬就是没有办法可以上去,强行的给压制了下来。

帖木儿这边的消息,很快就通过商会的传播到了朱英这里。

自然朱元璋也了解了。

乾清宫里。

朱元璋有些纳闷的说道:“这西方的百姓,怎就如此的听话,帖木儿那家伙都已经做到这份上了,也没什么反抗的吗?”

帖木儿帝国的情况,让朱元璋感到有些很不理解。

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整个帖木儿帝国,已然是说可以完全烂到根子里去了,几乎没有维系长久的可能。

可就是这般,整个帖木儿帝国还在不断的扩大,军事实力更是在不断的增强。

单就现在已经探明的情况下,整个帖木儿帝国的军队总数,已然是临近两百万之数,这可是跟没去大明的军队数目相差无几了。

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的朱元璋,自然就对这个帖木儿开始极为重视起来。

这里头的关键,也是在于朱英这边的商会情报。

朱英回道:“他们这走的以战养战的路子,内政可谓是完全的一团糟了,所有的钱财,粮食,几乎都是从战争中获取,包括农田,那也是奴隶去做。”

“奴隶种出来的粮食,九成都要上缴,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说维持目前帖木儿帝国虚假的繁荣。”

“这样的繁荣看似极为强盛,但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稍微有一些动荡的出现,或是军队败北,那就会引发大面积的爆发。”

朱元璋自然是懂得这些道理,便也是笑着说道:“大孙的水泥道理配方,这是给他们添薪加火呀。”

“看着意思,大孙对于帖木儿那边的地盘,也有些想法?”

迁都长安之后,毫无疑问京师对于草原,西域,极有了很强的掌控力。

而西域的边境,便就是接壤帖木儿帝国。

目前的西域,名义上是属于大明,但实际上归属于本地管辖,大明这边可以干预,但没有办法直接进行统治。

自西域起家的朱英,自然对于西域的情况极为熟悉,有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

如果北元那边剿灭顺利的话,那就意味着大明将会得到至少十几万的骑兵队伍。

而这批骑兵队伍,就是大明在草原上扩张的根本。

以草原之兵统治草原,并且进行大幅度的扩张,加上大明这边提供后勤保障,瓦剌,东察合台汗国,完全跟大明耗不起来。

再过去,就是帖木儿了。

朱元璋哪里不清楚大孙的谋划,这完全是给未来的大明,铺设一个先行的道路。

水泥道路对于现在的骑兵来说,有利有弊。

有利的一点,是可以快速的集结全国的兵力。

而弊端的那一点,就是敌人也可以通过这水泥道路,快速形成反击。

帖木儿和大明最为不同的一点就是在于,大明这边坚城很多,各路关口上都有城池的防御。

即便是道路修建得再好,那你也得是攻破城池才行。

反观帖木儿那边,在城池这块就相对来说比较少了,完全没有大明这边如此的夸张。

自西域往外,山脉就比较少了。

大量的平原地区,让战马可以肆意的奔腾。

这也是为什么蒙古骑兵可以在整个西方地区纵横无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