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洪武大典(第2/3页)

这个时候的刘三吾,如同是找到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光荣。

他一辈子钻研在学问之内,从元朝到如今的明朝,历经几乎一个世纪。

所有的文官,都对刘三吾投去羡慕的眼光。

同时也大概意识到,当这洪武大典编纂完成之后,以刘三吾现在的年纪,大约就是刘三吾去世之时了。

就这样来说,对于刘三吾可谓是真正释放了生命中所有光芒。

确定刘三吾为总编后,剩下的就是各科主编了。

永乐大典没有这个分类主编的搞法,但是朱英要搞出来。

经、史、子、集倒是好找,毕竟是属于官学体系,人选基本都在翰林院里。

麻烦就是百家之言了。

其中医道这块,朱英还是让周王朱橚来干。

毕竟现在的医学堂发展得很是不错,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军中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行军医学知识的建立,让许多战场上负伤的将士得以保存下性命来。

医道这块目前人员和体系比较完善,只需要整理汇集。

但是像天文,地志,阴阳,玄学这些,就麻烦许多,现在也只能是多多召集民间能人异士。

还好现在的钦天监发展不错,玄学就由刘日新负责。

神话体系也是在洪武大典里面,现在姚广孝还在从草原到京师的路上,等他回来再行负责。

这一块朱英要亲自参与其中。

前世的小说看得不少,尤其对于洪荒体系极为熟悉。

把后世小说里的洪荒体系搬到现在的神话体系中来,对于如今世界的神话体系都是个巨大冲击。

况且洪荒体系,是真正的把佛道诠释了出来。

尤其是那句佛本是道。

等于是给了大明去吸收海外佛道的大义之名。

除开地方书籍的收集,其实编纂洪武大典还有个非常麻烦的地方。

那就是对于民间知识的收集。

要知道现在很多绝学手艺,并不记载于册,还有个传承的方式,叫作口口相传。

往往涉及到口口相传的知识,则更加的宝贵,也更加有门户之间。

在朱英的要求里,是要所有的知识,都必须要全部的上交朝廷。

而这其中,武学也是包括在内的。

这也就是说,位于民间各门派的武学典籍,也是涵盖在内。

这算是朱英的私心吧。

在后世,所谓的武林秘籍早就成了传说,人们对于所谓的武术,已经是完全不相信。

当枪炮盛行之后,中华武术因为敝帚自珍而导致彻底的没落。

于后世民国时期绽放出最后的光芒后,就等于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五千年的技艺传承,就这么消失,确实挺让人惋惜。

所以即便可能这道令旨,可能会在当今的江湖中掀起腥风血雨,朱英也不在乎了。

站在朱英的这个高度上就会发现,很多事情的对错已经不能用现在来定义,只能是让时间来证明。

此事,交由宋忠负责。

坤宁宫中,朱英对宋忠交代道:“江湖中的三教九流,各门各派,对于将自家的典籍交出来拓印,自然会非常抵触,这件事对于你来说还是有很多阻碍的。”

“但即便是阻碍再多,也是要将其完成,虽说你是按照本宫的令旨行事,但也不要太过于行杀戮之事,搅得整个江湖风声鹤唳,这里头具体的分寸,要好生的把握清楚了。”

“尤其是一些两三人的小门小派,祖上光荣过的,则更加要讲究方法,不要动辄就给人灭了传承。”

“且你要讲述清楚,这些秘籍拓印之后,并不会公布于天下,只会存留在宫廷之中,对他们各门派没有影响。”

该说的事情,还是要说在前头的。

其实朱英也知道,当这件事交给锦衣卫来做的时候,已经是代表了什么。

本身江湖门派对于朝廷就有天生的排斥感,更别说是要他们吃饭的家伙事了。

这是天然就存在的矛盾。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便就是这般道理。

“请殿下放心,臣必定遵守殿下的吩咐。”宋忠恭敬的回道。

听到这话,朱英微微犹豫之后,还是说了句:“在保障性命的前提下,用一些手段也无可厚非。”

宋忠闻言,心里头顿时就明白了太孙殿下的意思,当下恭敬的回道:“臣谨遵太孙殿下令旨。”

朱英明白,当这道令旨下达之后,锦衣卫本来就臭名昭著的名声,会变得更加恶臭了。

而与此同时,可能自己也会有‘狗太孙’老爷子也会有‘狗皇帝’的名头。

当然,就现在的大明治安环境来说,这些所谓的武林人士,也只敢在心里头骂骂,图个痛快,真要是在大庭广众下说出来,那就是大不敬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