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九章:平叛只需要坐标(第2/3页)

可以看出朝廷这次对于贪污案的力度。

刑部侍郎,这可是一等一的重臣,这可是正三品的官员。

三司跟着去的,最次都是正五品了。

这么高等级的调查团,可以说从身份地位上,直接碾压了山西所有官员。

然而,一月后。

调查团进了山西再没有消息回来。

最后经过山西官员的调查,是遭了匪寇,导致这一批调查团失踪了。

说是失踪,其实下场大概是能够想出来。

真狠啊。

这山西的官员。

难道他们不知道,扫黑需要证据,反恐需要名单,而平叛,只需要一个坐标吗。

“传咱的谕旨,立即调集山西周边所有卫所,集齐二十万大军,由宋国公冯胜领军,平定山西!!!”

这已经不能用案件来形容了,这简直就是造反。

如此惊天大事,谋害自刑部侍郎在内的二十七名朝廷重臣,这是要翻天啊。

想当孙猴子?

那就得看看有没有那根金箍棒了。

“如此明目张胆的跟朝廷作对,真是不明白死字怎么写。”

这件事上,朱英当然不会再去说什么了,他又不是圣母。

该杀的时候,当然是得杀的。

血洗一番也好,本来晋商这边一直都是死而复燃,都整了这么多次了,总是能够一次次的卷土重来。

这很显然,还是后边有着许多山西大家族的参与。

在先前,这些家族也没个名义去动,总不能是一族族的连坐,朱元璋都不会这么去搞。

这次,是把天给捅破了。

正好清洗。

其中最大的幕后,自然是山西布政司的布政使了,统领整个山西政务。

他也确实勾结了山西许多卫所,联合着一起贪污。

但是面对朝廷由宋国公冯胜统领的二十万大军,不管是山西的哪个卫所,都没有胆子敢站出来对抗。

全都老老实实的回归到卫所里,不敢有丝毫的异动。

冯胜的大军,自然不可能遭遇到任何的抵抗,直接就军管了山西。

而首先抓起来问罪的,就是以山西布政使为首的所有顶层官员。

当冯胜赶到的时候,山西布政司连同十九名官员直接是畏罪自杀,想要通过自杀的方式,尽可能的将事件压下去。

“自杀,可不够啊。”

冯胜微微摇头。

这已经是诛九族的大罪了,这些畏罪自杀的九族,都要先行全部关押起来。

这案子里,只要是涉及到的,九族都没得跑。

这就是为什么朱英知道,整个山西要被血洗了。

能够在山西参与到贪污中,并且有身家地位的官员,必然是其家族出了不少力,一抓一个准。

这次的二十万大军,可不是山西人,都是从外地调过来的。

即便是许多卫所指挥使,那也没得跑。

零星会遇到一些反抗,比如某些家族最后的挣扎。

但这在二十万大军面前,任何抵抗都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犹如鸡蛋碰石头一般可笑。

当然,也不能说一顿乱杀。

该调查还是要调查的。

掌控了山西的局面后,朝廷再次派出调查团。

上次去的是刑部右侍郎,这次主导的是刑部左侍郎蒙正生。

眼看着到年底了,朱元璋下了谕旨,此案必须在两个月内审结,并且处理完毕。

不能耽误到大明春节。

正月杀头,可不是什么吉利事。

蒙正生就是曾经朱英说让倭国赔款的时候,站出来质疑倭国能不能赔偿那么多白银的人。

这家伙脑子一根筋,朱英自然也不会因为几句质疑就给人下了。

刑部本来就需要愣头青,顾忌太多,城府太深的人,可不适合在刑部干。

仅一个月的时间,案子基本上就清楚了。

只是消息传回京师的时候,又掀起了一阵波澜。

“十二万七千余人,这可是咱大明建国,不,哪怕是古往今来,都没曾关乎到的大案子。”

“这般多的人,难不成全部都处死吗。”

刑部尚书杨靖感觉头都大了。

立马联系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大理寺卿李廷尉疯狂摇头:“我大理寺只负责判案,这么重大的案子,当然不可能是我大理寺说了算。”

“对于杨尚书的决定,我自然是鼎力支持。”

都察院左御史也开口道:“这应该是属于刑部的事,我都察院只管看有没有违规的地方,既然是杨尚书亲自审理此案,当然不可能有任何坏规矩的可能。”

“这事是陛下的谕旨,也没说要开三司会审,我看还是杨尚书直接做主的好。”

右御史也是直接附议。

大家都不是傻子。

这可是近十三万人啊,难不成就全给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