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想出战的徐辉祖(第2/3页)

“正是由于这件事,我才有所担忧。”

徐辉祖脑海中清晰记得,朝会上那言官出列,详细的列出各家勋贵,亲王俸禄,加起来每月足以有十数万贯之多,一年便是近两百万贯。

这可比整个大明的臣子加在一起还要多。

之所以有这么高,当然跟太孙的俸禄改制有关。

单独某个亲王,亦或是某个勋贵来说不算高,可加在一起就有些惊人了。

其实俸禄这块不算什么,如果朝廷只是俸禄这块降低,谁都不会在乎。

在此前,徐府的魏国公俸禄为五千石,也是国公中最高的,这自然是因为徐达功劳的缘故。

俸禄改制后,折合宝钞两万五千贯,不再发放大米,丝绸这些。

然而这些都是小钱。

大头在于田产,房产。

即便是前些年因为太孙的关系,上交了不少田产,现在徐府下边至少还有良田近千亩。

房产那就更多了。

如今只说在京师店铺的租金,每月就能收取到上万贯宝钞,还不论徐府所参与的经营买卖,这方面更多。

即便是啥事都不干,徐府保守估计每年进项都有近百万贯。

之所以这么高,自然还是因大明现如今的发展有关。

可徐辉祖很清楚,这些可以说都是权力的附属品。

国公是名头,真正的权力在于他的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虽说没以前那么威风,但也只是体现在太孙那里,比起其他官员来说,完全不是同一档次。

至少这让徐辉祖不虚各部尚书。

这一代自然没问题,可下一代呢。

太孙殿下如今的行为,没陛下那么狠,但也是钝刀子割肉。

让勋贵们的钱多了,权少了。

不管是其他勋贵还是徐府,若对朝廷没了建树,那跟吃空饷有啥区别,还能守得住这滔天财富吗。

历史上,当勋贵家族没落后,财富被他人吞噬,可不是什么新鲜事。

徐膺绪可以无所谓,但徐辉祖作为徐府现在的带头人,考虑的地方自然多些。

“我明日入宫见三妹,请求吐蕃之事。”徐辉祖语气肯定说道。

徐膺绪双手一摊:“大哥你决定就好。”

徐辉祖看了看这不成器的二弟,颇有些无奈。

四弟徐增寿随燕王朱棣去了倭国,估计这跟分家差不多的意思,往后若是没有特别的许可,大概是很难回来一趟。

不过也好,至少徐家在倭国也能开枝散叶。

……

帖木儿进军吐蕃的事情,已经上了京师邸报。

大多数百姓对于吐蕃并没有多大的概念,只知道特别远。

至于帖木儿是谁,那就更加不知晓了。

但这并不妨碍百姓们的愤怒之心。

各酒馆茶楼议论纷纷。

“哪里来的小瘪三,竟敢犯我大明,是马尿喝多了不知爹是谁吧。”

“估计是穷疯了,跟曾经的草原蛮子一样,想来大明打秋风,不过话说回来,吐蕃是哪啊,我怎么之前好似未曾听说过咱大明有这地方。”

“吐蕃可不小,听说比咱们大明任何个布政司都要大,不过地方穷得很,与云南差不多,都是些土蛮子。”

“可别小瞧了,邸报上说了,要整兵三十万呢,还要请北元出兵,估计是场大战。”

如果是从前,听到打仗的消息,百姓们自然肯定会非常的惊慌。

因为这意味着要服兵役。

但是现在就完全不同了,对于现在的大明完全没有任何担心,甚至于帖木儿,吐蕃这些事情,会成为他们的饭后谈资。

哪怕是现在的娱乐活动已经比之前多了不少,但关心国家大事,依然是许多百姓们的喜好。

没有人会觉得,帖木儿进犯吐蕃,会对大明产生多大的影响。

尤其是京师现在,可谓是万国来臣,让百姓对大明有非常强的归属感,自豪感。

自然,虽说已经宣布了出兵,但实际上还是要等到明年开春。

现在已经是入冬了。

出兵是要看季节的,一般来说小战无所谓,大战则集中在春秋时节。

沙场秋点兵,便是有这般描述。

气候对于大军来说非常重要,更别提吐蕃那等地方,昼夜温差极大。

而且吐蕃还有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高原反应。

朱元璋曾经之所以不直接统治吐蕃,跟这高原反应有很大的关系。

当初的使臣进入到吐蕃后,就有许多人上吐下泻,恶心头晕极为严重。

这更不要说普通士兵了,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打仗,存活都是个问题。

三十万大军过去,也是个筛选。

实际上能有二十万兵不受影响就已经不错了,其余的基本上就充当后勤。

在这里头,乌斯藏的卫所将会是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