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章:大明官员体系变法(第3/3页)

“学子于大学结业之后,自可进入到对应的衙门为国效力。”

“开办大学,传播学问,正是如今太孙殿下极为重视之处,明日朝会将成立教育部,老朽不才,得太孙殿下看重,为教育部第一任尚书,总管大明境内学堂,教育诸多事宜。”

说到这里,刘三吾原本有些浑浊的眼睛,刹那间变得明亮了起来。

昨日他被太孙召入宫廷的时候,心里还有些忐忑。

后来听到成立教育部之事,沉寂已久的心脏,跳动得有些剧烈。

刘三吾今年已经八十有七了。

在前几年,太孙掌权后,刘三吾看到大明的逐渐升起的繁华,就感觉到自己跟不上时代。

乞骸骨又被陛下拒绝,也就一直住在京师。

平日里散散步,读读书,心态也逐渐平稳下来。

却没想到,在这临入土之际,还能得到太孙重任。

“恭喜刘尚书。”

众多翰林学士闻言,精神振奋。

这教育二字,一听即懂。

如今单独成部,亦如六部之外第七部,人员匮乏之际,他们都有机会入仕了。

很明显,今日刘三吾过来,就是招人来着。

“同喜同喜,如今部内缺人,章程未立,诸位可愿与我共向朝廷效力。”刘三吾笑着问道。

众人大喜,皆言:“愿为朝廷效劳。”

……

除开教育部外,朱英还成立了外交部。

至于外交部的尚书,朱英选择了周荣亮。

周荣亮也就是前往撒马尔罕,被帖木儿扣押的大明使臣。

后来奥斯曼帝国跟帖木儿开战,除开奥斯曼的使臣外,周荣亮也就被放了回来。

周荣亮先前朱英没有见过。

查了下户籍文册,才知道这人擅长多种语言,为人正直刚烈。

且出使帖木儿回来,更是增添了不少丰富经历。

当今能与大明相提并论的,也就只有帖木儿了,让他来干这个外交部尚书,显然是很不错的选择。

次日朝会上,朱元璋直接宣布了成立外交部,教育部的事情。

任命刘三吾为第一任教育部尚书。

任命周荣亮为第一任外交部尚书。

虽说有些突兀,不过朝臣们也没什么好说的。

朝廷制度这块就是朱元璋的一言堂,现在多了两尚书,好像也没啥区别。

不过有政治嗅觉敏锐的官员,已经发现了个中不同。

不过更多的人在乎的是新出来的官位。

尚书的下边,可是有左右侍郎,员外郎,管事,主事等等。

这还只是朝堂内的,地方上肯定也要开衙门,这意味着大量的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