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大明的未来(第3/3页)

朱元璋有些好奇的问道:“打火石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吗。”

他对于火器自然也是有关注的。

朱英解释道:“科研司那边想了个折中的法子,让火石可以简单的进行更换,目前高质量的火石比较少,那些质量还能过得去的,前面十多次基本上都能点火。”

“到时候将士们就随身携带一些火石即可。”

朱元璋点点头:“这也是个法子,不过还是要想办法解决火石的问题,这样才能全军装备。”

朱英只有苦笑。

打火石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可没那么容易,想要人工合成那就涉及到基础化学。

而在这方面,大明现在完全是一片空白,也没有科学的概念。

要完成基础科学,朱英是没有办法去做的,只能是营造一个环境来慢慢进行培养。

这里朱英就遇到个问题。

沿用现在中原文明的发展,是否能够发展出自然科学基础,从而达到后世现代化的程度。

照着这方面去思索,朱英感觉很难。

不能说没希望,但非常的渺茫。

这是大环境的影响,中原文明严格来说,更加偏向于唯心,比如‘意境美’。

有很多哲学性质的东西在里面参杂,比如意识形态,思维模式,自由思想。

还有皇权的稳定,农业文明的稳定,思想惯性等等。

而科学的发展,也不一定是必然。

或许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欧洲科学的火花,有很大的因素是因为诸多国家林立,相互之间竞争关系激烈,因此不断的在逼迫所有人对工业,对科学去进行探索。

这也跟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有关。

而如是趋向统一,稳定,那么就很难产生这样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其实就是科学流派的一种,包括神农尝百草,解剖学等等。

可是这些都不利于统一稳定的国家,因此在皇权历朝历代的变化中,被逐渐的边缘化甚至于淘汰。

就算是现在,朱英想要强行去推动这个过程,也是非常难的事情。

因为自然基础科学并非是一朝一夕,或许在朱英这几十年的生命里,能够稳固大明强势,可后世子嗣呢。

会不会数百年后,又走上了历史同样的道路。

现在的辉煌,不过是历史上短暂的昙花一现。

或许后世的历史书上,会出现大明太孙某某中兴。

当年成吉思汗都把几乎大半个亚欧大陆都收进了帝国版图,现在呢?

‘实在不行,那就只能把欧洲当成我大明的养殖场了。’

朱英的眼神中闪过锐利光芒。

在蒸汽火车,蒸汽铁甲船的加持下,大明的手完全可以伸向欧洲地区。

那些零零碎碎的小国,又怎么能跟现在的大明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