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九章:把机会留给年轻人(第3/4页)

要知道哪怕是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现在湖广的粮食产量也就在七千万石左右。

之所以这么少,是因为现在的湖广还没有彻底的开发出来,一直到满清雍正之后,湖广的粮食年产量才达到三亿石左右。

然而虽然湖广产粮这么多,但不可能全部都给朝廷赋税,百姓还要吃饭呢,况且南粮北运,西北地区都需要靠着湖广的粮食来过活。

安南这边,也是先保障本地区的粮食储备后,多余的才会进行上贡大明。

这么对比起来,具体安南产量多少暂且不知,可定然要比湖广更多。

自然,这跟安南水稻一年三造有很大关系。

在前几年,其实湖广的粮食产量还要更低一些,这些年因为朱橚去了湖广,把农学堂也搬迁了过去,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成熟,才使得湖广的粮食产量每年都在提升。

朱英虽还未设立农业部,但实际上有关于农业这方面的事情,基本上已经全部交给朱橚在打理了。

朱橚也算是才以致用了。

前几年朱橚决定去湖广发展农学堂,是因为朱英跟他讲述了关于杂交水稻的想法。

杂交水稻,就是寻找更加优良的种子,更好的种子,从而改善水稻的产量。

朱英只能给个方向,他也不是农业专家,而朱橚便是为了这个方向,才毅然决定去往湖广,醉心杂交水稻的研究。

这不是短时间能够出现成效的事情,后世都花了几十年,穷其朱橚一生能不能出现优良的杂交水稻品种,朱英都不得而知。

但这必然是为后世造福之事。

说不准能成呢,毕竟在实验这块,其实很多时候,运气也是非常之大的因素。

相比朱橚对杂交水稻的研究,朱英当然是更倾向于占领南洋。

现在,仅仅是安南一地,就能给大明上贡如此之多的粮食。

如果把整个南洋打下来,那大明的百姓,还怕吃不上一口饱饭吗。

这是目前看得见,摸得着的路子。

“那暹罗如此有粮,早知道我就应该多要一些粮食了。”震惊过后,蓝玉有些后悔的说道。

朱英却笑道:“他也不见得有那么多,毕竟现在阿瑜陀耶王朝连年征战,农业上的提升不大。”

“安南之所以能有这么多粮食,那也是因为许多大明商人去做了庄园主,从西洋买了大量奴隶去进行屯田,才使得安南良田比之先前翻了数倍。”

蓝玉闻言点点头。

只不过心中有些焦急。

他此番来是为了淮西勋贵集团参与北伐之事,原本只是准备简单聊两句,然后把话题转到北伐上来,可现在却不知如何开口了。

迟疑了一番,蓝玉也只能有些僵硬的转换话题:“有这么多的粮食,北伐想来完全不用担心后勤之事了。”

朱英哪里不知道蓝玉的想法。

昨日在凉国公府的聚集,他们的谈话都已经摆在朱英案台上了。

这次可是去了二十多府卫军统领,相当于牵扯到了京师大半个的驻扎兵力,锦衣卫当然要全程跟踪记录。

但凡议论到有可能涉及造反之事,昨日那些吃了酒的府卫军统领们,就不可能回家去。

怕是出了凉国公府,转身就被押入天牢了。

为此锦衣卫出动了一千余人准备着。

朱英的面色变得平静,端着茶杯却未喝,说道:“我听说,昨日在凉国公府,可是聚集着二十一位府卫军统领,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差不多都到齐了,还有我大明数位侯爷,也不知在商量什事呀。”

蓝玉冷汗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这么听来,好像都有着造反的嫌疑,这可是大忌讳。

面对朱英的先发制人,蓝玉完全不能招架,当即道:“回禀太孙,昨日聚集,乃是各都督,府卫军统领为北伐之事。”

“大家都是曾经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北伐草原此等大事,都想着为陛下,为朝廷出力,只是奈何还未有任何风声,所以才急着找到我,想让我来请求太孙,应下他们为国出征。”

到了这个时候,蓝玉哪里还敢转圜,直接就和盘托出。

朱英把手中的茶杯放下,平静的脸庞多了几分笑意,说道:“都是想为国分忧,这是好事,说明他们忠心朝廷,可是如此聚集,太容易被误会了,下次可莫要如此了。”

“只是这次问我就是问错人了,此番北伐,爷爷已经准备御驾亲征,这总兵事宜,都在爷爷那边,我可插不上话。”

“且去跟他们说清楚,谁心有不服,可直接向爷爷上奏,请求出战即可。”

蓝玉一下子懵了。

陛下今年七十有三了,还要御驾亲征?

当即道:“臣前些日子听说陛下感染风寒,龙体不适,这御驾亲征之事,怕是不太妥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