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四章:暹罗城破(第2/3页)

当然,如果蓝玉耗费了太多兵力,最后是个惨胜,那就是完全不同了。

即便在朱英看来,想要攻下阿瑜陀耶王朝少说也要四五个月,甚至是半年的时间,他这边都已经做好了长久战的后勤保障了。

拉玛蒂菩提本身是个很有能力的君王,就目前整个南洋地区,可以说就是现在的暹罗最为强盛。

这个在南洋地区最为强大的国家,于蓝玉手里,连两个月都没有坚持下来。

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朱英的安排。

因为没想到蓝玉动作这么快,朱英这边准备安排过去的官员都还没有拟定好呢。

现在也只能通知内阁,以最快的速度拟定名单,并且立即出发。

古语云,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这个守,也是治理的意思。

云南占城还好,毕竟已经渗透了这么多年,因着高福利的关系,迁徙过去的汉人不在少数,因此治理起来也比较容易。

但是真腊跟暹罗就完全不同了。

阿瑜陀耶城虽然破了,甚至于王室都空了,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地区目前都还没有在大明手里,而是其他城池的本地贵族掌控。

不过就像是真腊一样,连他们的大王都已经败了,挣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而治理真腊,暹罗,最大的麻烦就是在于文化意识形态的不同。

他们并不属于中原文明圈子,懂得汉语的人数非常之少,除了一些高层贵族因为需要跟大明交流学习汉语外,其他的中小贵族和底层百姓,完全是不懂汉语。

真腊跟暹罗的地域面积加起来,比之云南还要大上一些,人口更是在数百万之多。

一下子大明也不可能派出大量的人员进驻。

可以想象,真腊暹罗地区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

这也是没办法避免的情况。

“朱高炽这里可惜了。”

朱英有些感叹,现在要安排治理暹罗的布政使,在朱英看来朱高炽毫无疑问是非常适合的人选。

因为距离的关系,也要考虑到对于大明的忠诚,而皇子皇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前些日子朱英已经答应朱高炽返回倭国了,现在又安排去暹罗不太合适。

想了想,朱英决定让齐泰去。

齐泰还是很有能力的,这些年担任着兵部侍郎的职位,估摸着兵部尚书茹瑺退下来后,就是他来继承了。

这些年朱英掌控兵权,齐泰也有不小的功劳。

虽然在大事上见不到齐泰的身影,但齐泰的重要不可忽视,如果没有他的配合,许多军事学院结业的学子,显然也很难插手各地卫所。

齐泰最大的优点就是记忆力超群,他对于大明卫所非常熟悉,尤其是京师周边,很好的把军事学院的学子进行安排。

当天,朱英就把齐泰叫到东宫后殿,询问他对于暹罗治理的想法。

“臣推荐一人,应当可起到效用。”

听完太孙的问话后,齐泰恭敬的说道。

朱英没想到他会举荐别人,好奇道:“齐爱卿举荐谁呢?”

齐泰沉声道:“臣所举荐之人,现为吴王麾下,黄子澄是也。”

朱英皱眉道:“为何举荐他。”

对于黄子澄,朱英并没有太大的好感,也谈不上什么恶感。

不过从历史上,此人优柔寡断,虽有忠义,但朱棣成功靖难,毫无疑问他都算得上个功臣。

所以也被朱棣赏赐,喜提十族。

让这样的人去治理暹罗,朱英怎么想都觉得有些不靠谱。

齐泰说道:“殿下有所不知,黄子澄门徒众多,如果他去治理暹罗,号召之下必然有大量的学子共同前往,目前暹罗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化,土著不识我大明之语,沟通困难。”

“想要教化暹罗,自然需要大量的读书人奋勇而去,黄子澄在这其中,将会起到极为关键之用。”

“且这数年中,黄子澄一直协助吴王治理吴城,已然有了丰富经验,此刻再去治理暹罗,已手熟尔,臣听闻黄子澄在吴城的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学问,对于南洋各地语言皆有涉猎,想来暹罗之语也是熟悉。”

“因此臣认为治理暹罗人选,黄子澄最佳。”

朱英闻言,心中思量几番。

虽然没有直接应下,也已经被齐泰说动了。

齐泰说的没错,黄子澄在文人圈子的名气还是很大的,否则也不会让朱元璋指定为先前的东宫伴读。

现在的吴城稍微打探下就知道,不说多么繁华富饶,也算是井井有条。

而且很多大明的读书人都喜欢去到吴城,现在朱允炆麾下武将没几个,文臣多得很,这少不了齐泰的功劳。

小小的吴城,要那么多的文臣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