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二章:登基冲喜,帖木儿暴毙(第2/3页)

这跟一般的登基不同,象征意义更远大于实际意义,毕竟皇位的传承已经没有悬念和变化了,大多数皇帝即位的时候,都是国不可一日无君,管他什么日子,能有多快就多快,以免生出变化。

朱英的登基大典,更多性质上属于展示大明的辉煌强盛。

其实按照古礼,朱元璋跟朱英都足以泰山封禅。

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也就是说皇帝向上天汇报自己在人间取得的功绩,在之前,这几乎是每个皇帝心中的念想。

自古以来,进行过泰山封禅也就六位,而第一位自然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一统华夏,自然足够封禅。

封禅的终止,“头功”当属宋真宗,因为他打破了流传千年的规矩,进而使得后世的皇帝耻与他为伍,封禅就此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单单这八个字,便足以泰山封禅,但没有一个大臣站出来说这个事。

朱英倒是不怎么算,因为他现在的功劳,基本上都是挂在朱元璋的头上,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大明能有今日之强盛,这跟太孙分不开干系。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依旧属于是洪武年间,在位的皇帝是朱元璋。

要等到朱英即位后,才能来算朱英的功绩。

坤宁宫中。

叶月清的神情有些担忧,遂轻声问道:“陛下的龙体……”

作为太孙妃,她非常的清楚,如果朱英想当皇帝,早就已经是皇帝了,以陛下的性子,巴不得早点如此。

只是太孙自己不想这样,很多功绩都想算在陛下的头上。

“放心吧,爷爷的身体还健朗着呢,没啥事的。”

“之所以要提前举办登基大典,也是爷爷想亲眼看看,这算是合了他老人家的心意了。”

朱英虽然话是这么说,但心里也很清楚,老爷子的身体确实是不太行了。

他答应登基的事情,未尝没有‘冲喜’的想法。

叶月清问道;“殿下,关于大典的用度,该如何办置。”

朱英想了想道:“此番登基大典,当邀请周边列国,附属国,但凡所能到之处,共同参与。”

“现如今我大明国库也算是充盈,在置办上,就不要太多考虑花费的事情,办得隆重一些无妨。”

“这些琐事,就劳烦月清操劳了。”

叶月清道:“这都是妾身应当做的。”

在朱英即位后,自然就是册封叶月清为皇后,不过皇后这边就没什么大典了。

朱英道:“此番登基大典,我想着也以阅兵的方式举行,一来是当年册封太孙之际,亦是如此,二来也是对其他小国的威慑,也能让别人明白,我对于军队的重视。”

“没有兵权在手的皇帝,哪能是叫什么皇帝,日后便是小文承继位,亦或是其他后世子孙,也应该重视兵权。”

叶月清点头道:“殿下所言在理,只是这必然要进行一番军中演武,才能决出精锐之师。”

朱英笑道:“也算是军队中的一件盛事吧。”

“现在除了天竺之外,其他地方算是平和,渤泥国已入我大明疆域,原本该是讨伐满者伯夷国,只是爷爷那边一直不给下谕旨。”

“我也明白,爷爷是想着,把开扩满者伯夷国的功绩留给我,之前在这事上,爷爷就说过多次了。”

“天竺那边也就十几万军,只是前线战事,自也不可能参与,便是让其他各卫所,相继进行比试吧,时间还有这般久,也是来得及。”

“一直沿用京营的将士,对于地方卫所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现在大明的兵力已经是超过了两百万了,因为朱英注重军队荣誉,忠诚的关系,这也使得现在当兵不仅不会被排斥,还是个比较体面的事情。

尤其是各地建立的军事学院,这相当于给了底层百姓们一条,除了参加科举外的新出路。

因为秀才,举人已经被取消掉了相应的特权,而从军事学院毕业,是很容易走上军官的道路。

军官和文臣,在现如今的地位上,差不多是对等的局面,况且大明四处征战,军人建功立业的机会变得多了很多,这也就导致每次进行征兵,自愿当兵的多不胜数。

即便是很多都退役了,但这些年来新生的军队也越发多了起来。

“殿下是否考虑到用原属国军?”叶月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朱英闻言,也明白了叶月清的意思。

这确实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所谓原属国军,也就是之前高丽,倭国,安南,占城,暹罗,真腊,草原,原有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