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灭蝗蝻(第4/5页)

这时从翼城县赶来报信的衙役已经被门子领进了二堂,韩慕之立刻在座上追问道:“你们县是几时发现的蝗蝻?可有派人扑灭?”

翌日一早,张贴在县衙门口的灭蝗布告,果然在临汾城内引发轩然大波。从古到今,当地的百姓都是把蝗虫当做神来祭拜,平日在田间看见,连碰都不敢碰,何况捕杀?

“知道了知道了,你还真当我是没见识的?农田我又不是没见过。”齐梦麟色厉内荏地反驳了一句,仍然不觉得问题能有多严重。

乡民们的抵触情绪全在陈梅卿的意料之中,于是他无奈地看着韩慕之,刚要摊开手发表一番老生常谈的言论,这时却意外地接到了来自平阳卫的消息。

“您以为是什么,当然是蝗虫啊!”陈梅卿相当看不起这个五谷不分的纨绔子弟,一脸鄙夷地教训他,“齐大人以为咱们吃的粮食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米袋子里自己冒出来的?蝗虫过境,寸草不留、赤地千里啊齐大人!”

“平阳卫打算出兵协助灭蝗?”陈梅卿眼珠子瞪得都要从眼眶里掉出来,捂着脸惊恐万状地喊,“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这比蝗灾还可怕呀!”

只有齐梦麟整个人还不在状态,莫名其妙地望着堂中二人问道:“什么东西把你们急成这样?”

“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耍嘴皮子,”韩慕之不假思索地打断他,不去细想其中奥妙,只为眼前豁然开朗的局面而欣喜,“事不宜迟,现在就开始组织人手灭蝗吧!”

这时一旁的陈梅卿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惊慌失措地抚着脑门哀叹:“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老话说旱极生蝗,果然没错。”

这一次平阳卫出兵五千六百人,有这批士兵强制介入,百姓们才不敢再说闲话。一时之间,灭蝗的力量陡然大增,组织秩序也严密了许多。

韩慕之闻言一惊,脸色顿时就变了:“你快去请那个衙役过来,我有话要问他!”

临汾县需要保护的农田一共有民田六千一百余顷,加上军户的屯田二百五十顷,约计有六千四百顷。韩慕之从全县十二万人口里抽调了男丁四万人,由官兵编组,领队上田垄间查找蝗蝻。

陈梅卿暗暗翻了个白眼,刚想讽刺几句,这时一个门子却慌慌张张跑到堂下,哭丧着脸向韩慕之报信:“大人,翼城县的衙役捎信来,说是地里发现了大片的蝗蝻!”

蝗虫初生之时小如粟米,几天后就会长成苍蝇大的蝗蝻,这时候能群聚在一起跳跃前行,还不会飞。果然县民一上田头,立刻就发现了大批刚刚出生的蝗蝻,韩慕之便按照书中记载的治蝗经验,命人在蝗蝻将要经过的地方挖掘二尺宽、二尺深的长沟,沟中每隔一丈再挖一个深坑,用作掩埋蝗蝻之用。

“我看你这二堂就挺凉快的,”齐梦麟伸爪抢过一个枇杷,老实不客气地往堂中一坐,又话里有话地瞥了韩慕之一眼,“再说韩大人这张脸,我一看见心里就拔凉拔凉的,舒爽得很。”

随后乡民们拿着笤帚、铁锹集中起来,沿着长沟排列,每五十人出一人在蝗蝻后方鸣锣,蝗蝻被锣声惊动,便会渐渐往长沟处跳跃。一旦蝗蝻群接近了长沟,鸣锣的人立刻大声敲锣,蝗蝻受惊后像潮水一般跃入沟中,这时守株待兔的乡民便竭尽全力地用笤帚扑打蝗蝻,将蝗蝻扫进沟坑里,手持铁锹的乡民便紧随其后,全力铲土掩埋蝗蝻,直到沟坑被填满为止。

陈梅卿对这个越来越暴躁的齐小衙内没办法,只好当他是中了风邪,真心劝了两句:“齐大人,近来天干物燥,您还是找个凉快地方消停消停吧。”

同时农家的妇人们也被集中起来,在田垄间寻找蝗虫卵,一旦发现地里有隆起的土包,土包上还留着一个孔窍,那么往下挖到一寸深时,就能发现白色的蝗虫卵块。无数还未孵化成型的蝗虫卵被收集起来捣烂,数量多得令人触目惊心。

大热的天,人当然容易烦躁,齐梦麟就更爱跑县衙里去找不痛快。这天他闲得没事又溜达到临汾县衙,发现韩慕之和陈梅卿竟然坐在二堂里吃枇杷,立刻横挑鼻子竖挑眼地跑过去找碴。

原先还对灭蝗抱有抗拒之心的百姓,这时候看见被剿灭的蝗蝻竟然填满了几条沟壑,不禁联想到如果这些蝗蝻不灭,十几天后羽化成飞蝗,就会在田头掀起遮天蔽日的乌云,黑压压的乌云会将快要成熟的小麦啃得一干二净,这才感到一种深深的后怕,终于开始对韩慕之感恩戴德起来。

一个月之后,就连河滩上的蓬草也枯了,天气越来越热,最令齐梦麟无法忍受的是冰块越来越难买——没有冰块消暑的夏天,他觉得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要被烤焦,迟早会被太阳晒成一块臭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