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一章 不拘于形的政治家(第2/3页)

只听李然是继续言道:

“季氏本已是多行不义,危在旦夕。亏得天不绝季氏,出得大人这般的忠厚之主。大人若真是替季氏未来着想,还请谨记四字——尊君爱民!”

“大人若能如此,则季氏幸甚,鲁国百姓幸甚!就如昔日郑国子产那般,大人若真有心怀家国,计利庶民之志,那李某又何必再要与季氏为敌呢?”

“然今日这些话,却是肺腑之言!还请季孙大人思之,慎之。”

李然这一番话,说的确实出自诚心实意,也极为直白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季孙斯听得也是不由为之动容。

李然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淀,其想法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之前的他,确实是一心希望扶持公室,打压权卿的,尤其是在看到季孙意如,丰段等人的专横之后。

但是,在历经了一番失败与磨炼之后,尤其是在见识到楚灵王的刚愎自用,王子朝的嫉贤妒能之后,李然如今的想法,却是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在他如今看来,真正好的政治,其实并不在于其本身是怎样的,而最重要的,依旧还是“人”!

君道也好,权卿也罢,若是真的能够为天下苍生带来福祉,那又何必执着于“形式”呢?

一国之君,固然有像鲁昭公这样勤政爱民的,但同样也有像楚灵王这样穷兵黩武的典范。

而作为权卿,虽然更多的是像范鞅、田乞这样唯恐天下不乱的势利小人,但是也不可否认,也确是有像子产和叔向这样,一心为国,鞠躬尽瘁的典范。

季孙斯也是沉默了许久,最后抬起头来说道:

“先生之言,令斯刻骨铭心,斯谨记先生教诲!明日早朝,斯便会向君上提议,隳去三都!”

李然闻言,不由是欣慰道:

“季孙大人得国之大利,而舍弃私家之小利!孺子可教,孺子可教啊!”

季孙斯摆手道:

“先生大义,又是替斯解得此惑,斯也绝非铁石心肠之人,又怎会无所感触?”

李然和季孙斯又如是交谈了一番,言说了明日朝议上的细节后,季孙斯便是告辞离去。

李然将季孙斯送出府门,子路看到两人都挂着笑容,猜测也已是谈妥。

季孙斯和子路各自上了马车,绝尘而去。

而李然站在大门口,心情也是久久未能平复。

范蠡这时突然说道:

“先生方才和季孙斯的那一番话……究竟是话术,还是诚心?”

李然回过神来,看了一眼范蠡,看来范蠡也是听到了他和季孙斯的谈话。

“呵呵,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吧。自有话术在其中,但是心意却也是诚的!”

范蠡奇道:

“先生的想法,莫不是真的有所改变?”

李然倒也是毫不避讳,与他是点了点头:

“君道与卿权,难道果真是有区别的吗?君道不存,以卿权代之。卿权无制,则以君道制之。此二者,难道不是互为表里的存在?”

“君道之不存,乃为天衍之数。纵是偶得贤明,却也终非长久之计。卿权虽居其下,但若能以厚德载物,难道不比那些个昏庸暴戾的君主要强上许多?”

李然确实是想通了。

其实,严格来说,后世的霍光、诸葛亮、张居正等人,那不也是一等一的权卿吗?

这些人虽不是一国之君,却又无一不是心怀天下的一国重卿。

而这一时代的管仲、子产等人,也无一不是以权卿而摄一国的典范。

范蠡对于这一番言论,一时感到颇为惊奇。

不过,他为人也是最擅于变通的,很快就理解了李然的意思。

“先生此言倒也不差,现实如此,自古以来权卿不计其数,但让国家成就霸业、海晏河清的,比如晋国的赵文子、郑国的子产、齐国的管仲等,亦绝不在少数啊!”

李然却又是不由叹息道:

“只是……不知道季孙斯,能否真正的理解得了这其中的深意呢?……”

很显然,季孙斯因其资历不够,如今还未得暗行众的重视。但真的待到他以季氏宗主的身份重掌鲁国之时,究竟会不会变心,却也就不好说了。

“不过,隳三都之事,依旧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如今此事,志不在攻城,而是在于攻其心!”

范蠡听李然如此说,也是心下了然,不由是一个机灵回道:

“呵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只是……恐怕那公山不狃,是要寝食难安咯!”

李然一听,不由是朝范蠡看去,并是拿手指点了点他,与他是会心一笑。

就在这时,却听到府内的丽光是在那四处喊道:

“阿蠡君,你在哪啊?”

范蠡一听,连忙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