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第6/7页)

“回吧。”

留给晏书珩的,只有这陌生又冷淡的两个字,再无别的。

书僮劝道:“天色已晚,您再不走,不然我该受家主责难了。”

晏书珩透过浮动的视线,看向那孩子,脸上绽出赤子般干净的笑:“我到恩师门下时,亦是这般年纪。”

不待书僮回应,他已自行起身,朝门毕恭毕敬地行礼。

晏书珩递给书僮一个妥善包好的油纸包:“老师年事已高,往年所用方子药性过猛,当少用为好,此前我从建康千清观求得一外敷偏方,家中老仆用过亦说见效,可试一试。”

书僮接过了,不敢抬头看他失落的眼:“我会的,您放心回吧。”

晏书珩不再多说,出了小院。

雨势渐大。

到半山腰处,祁君和正要上马车,却见晏书珩一撩袍角,在山道上跪下,朝着远处小院重重磕头。

山道上乱草遍布,一个响头,额上便是一道创口。

青年浑身湿透,鬓边湿发粘在额角,宛如有了裂痕的美玉。

哪还是那光风霁月的世家长公子?

祁君和撑伞上前:“这是何苦,老先生也看不见你的心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且自珍重啊!”

雨水冲刷下来,晏书珩仰面,雨线从万丈高中坠下。

他笑了,任雨水冲刷。

温润话语在雨中时隐时现。

“恩师的毕生愿景是让天下有才学的寒士也能施展抱负,当初教导我,也是见我曾长于民间,望我不改初心。恩师于我,亦师亦父;殿下于我,是伯乐亦是挚友。我背弃了殿下,背弃了自己的志向,如今这区区一跪,不过是为了图自己心安,谈何心意。”

祁君和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晏书珩。他的姑母是晏书珩的母亲,对于晏书珩的经历,他多少知道一些。

晏书珩从出生后走丢,三岁多被寻回晏家,因身世有疑,起初不受待见,唯一重视他的祖母一年后过世,母子关系疏淡,父亲早逝,祖父严苛,族中众弟妹三岁已能吟诵名篇,而晏书珩四岁还写不好字。是陈皇后赏识,称此子钟灵毓秀,让年幼的晏书珩入宫做太子伴读,由此得以与时任太子太傅的吴老先生结缘,吴老先生的倾囊相授,让晏书珩这块被石头包裹着的美玉得以展露,年少时便名满洛阳。

但明珠蒙尘的那几年相比后来的耀目光华实在不堪一提。

更多时候,祁君和见到的是那众星拱月的晏氏长公子。

而如今他褪下玉冠华服,一身素简青衫,独自跪在暗暗雨暮中,背影透着坚定而孤寂。

祁君和不知如何宽慰。

晏书珩已起身,雨幕下神色和语气都变得朦胧。

“回吧。”

清越嗓音无甚情绪。

马车颠簸着隐入无边雨帘中。

山道上,带着蓑衣斗笠的书僮跑回小院:“家主,师兄在半山腰磕了几个响头,待了会就走了。”

暗室内,须发斑白的老者沉默地对着那包已细心分装好的药。

书僮不解:“您已时日无多,为何不见师兄最后一面?”

老者背着光的身形像株苍老枯木,无悲无喜道:“不破不立,无论他初心在否,都不该任由自己留有弱点。”

.

“阿鸢,夫君还未回来么?”

天色已晚,阿姒刚钻进纱帐内,又忍不住探出头问道。

竹鸢回道:“郎君走前嘱咐,他会晚归,让娘子不必等。”

阿姒不再问,拉上纱帐歇下。

夜暮沉沉,雨已停了很久。

院门吱呀开了,晏书珩走入院中,竹鸢迎上来。

灯下的青年一身湿衣,发间还滴着水,额间也有淡淡血迹。

竹鸢不由得长大了嘴,若不是这张清俊的脸和一身雨水都遮不住的清雅,她险些以为这不是长公子。

“您……婢子为您备水!”

晏书珩叫住她。

竹鸢转过身:“长公子有何吩咐。”

青年立在院中,目光深邃地看向一片漆黑的厢房。

“她睡了么?”

竹鸢觉得他提及阿姒的语气格外平静,没了往日隐隐的逗弄。

这平静不算冷淡,更像是反复沉浮过后的冷寂。

竹鸢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样的话,见状,添补道:“今夜娘子等了您好一会,直到婢子再三劝说才睡下,也就半刻钟前。”

青年意味不明地轻笑。

“在等我,是么?”

温柔的语气让这句话蕴含的情绪变得暧昧难辨,竹鸢懵然看着他往净房去了。

晏书珩出来后,已是深夜。

屋内未点灯,今夜亦无月色可借,周遭尽是浓稠的墨色。

黑暗无边无际。

他打住了点烛的念头,靠感觉摸索着朝内间走去。

短短几步路,长得没有尽头,未知的黑暗让他每一步都如行在炼狱之中,每一瞬都被拉得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