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9章 工业,机械,位面殖民(第4/5页)

卫铿看着那些大明服饰的书办们奋笔疾书:本土化开始了。

由于整个大员岛是封闭的,对外是通过港口运输,只要卡住港口海关,粮食丰收后是不可能被未来“世家大族”悄悄运走。而普通小农需要工业品,也必然会用余粮进行商品经济。

所以无需“征粮制”,而是采用了“购粮”抽税制度。(管仲就是这么玩的)

秋收三个月后,并没有税吏到各处收粮,而是带着“建仓”的标准文件,征集各个聚落所需建仓,修路材料统计表,来到各个聚落找人来商议。

在这个要办事会议上,聚落中村老显然是没有能力来处理那些“涂涂写写”记录工作,村落中那些在农闲中在乡里人嘲笑“要考秀才”的某些青壮,开始成为这件事主管,进而事后变成了“保长”,而垦拓会在这里基层统治开始悄无声息的建立

在大员岛丰收小民看来,看到的是官老爷是直接免租免税。第一时间不敢相信。但各个生产队真的开始建立公仓,没有上面征收,纷纷赞叹大员岛上“垦拓会”仁义。

农田免征相当于“商鞅立木”,尽管种田谈不上暴富?但却是给所有人一个平稳退路。

那些自一年前被拖到岛上不断灌输“大志向”青壮们,现在心里最后一根防线被压垮。

这些岛上经过了初步军事训练的青壮心里:既然已经后顾无忧,那么现在就做大做强。

那些被教会了看沿海地图的人,已经在瞄准朱明海岸线,同时开始结合岛上评书先生中所说“水浒传”剧情,畅想着是不是闹腾一把,搏个官身。

旁白:就如同二十一世纪初中生看小说会yy带入,明清小说也是给刚有些识字功底的人各种想象。

在一旁观察的卫铿则是确定:大明王朝,在眼下所有人心中仍然是正统,只有吃不饱的人才会造反。目前战略是可以拥兵自重,但是不能扯反旗。

当刁民们归心后,现在是对恳拓会开始狂热的效忠。

第一轮军官培训会后,这些本时空线招募的士兵,哪怕现在不用“拴绳子”也能为本方战斗了。

嘉靖四十三年秋,淡水河上游,出现野人掠夺。

这些野人只是稍微破坏少量农田,却让那些闲的发慌的新兵团们嗷嗷的兴奋起来。

而恰好这明人士兵从军中教官们那儿听到“卫青、霍去病”事迹改编的“帝国双璧”的热血剧情。脑子中正回味着策马天下,那帮土人们可谓是撞了枪口了。

新兵团爆发了无上的战斗力,带着三天干粮端着刺刀上山灭绝。

要不是时空团纪律部带着宪兵们及时赶到,这帮上了头的兵准备对山里人部落来个高过车轮斩。

卫铿嘀咕道:哎,听书,太带入了了。

而不仅仅是社稷党的陆军们发癫,新成立的海军那边也是人来疯。

在十月份时候,社稷会的大员岛和浯岛之间交通线遭遇其他海盗打劫。这就给了海上苦练炮术的,被纪律压着每日擦甲板孩子们一个发泄的渠道。

驾驶着飞剪船的海军在追上去后,即使是认出了对面是同乡人,也都是先用长管炮把船轰沉了,然后再捞人。、

钢质的六棱内径火炮,发射圆柱穿甲弹,有效射程抵达两公里,这在海战上是纯纯碾压。那几艘福船的圆球炮弹根本够不着,就被精湛“水漂弹”炮法打穿了吃水线。

而几十天后,海军要招人了,这些社稷会本土招募海军军官们,则是笑眯眯的提罐头礼包,来到战俘营。劝说这些几个月前被自己用炮打下还的“老乡”入伙,加入自己舰队序列。

嘉靖末年,沿海造反起义是能聚众几十万。这说明此时大明地区是大量富余人力。

恳拓会也在两年内聚集了三十多万人。超时空支援的方便面不得不增加到了一万吨。旁白,这些方便面袋都是用可降解材料做的。

外带的还有各种粗糙的原始机械,毕竟是大明时期,得考虑因果,那些车床,织机只有博物馆才能看到。

传统工业已经在浯洲开始形成,大量黄麻被加工成布匹(披麻戴孝的麻布),纺织业开始出现。

值得一提,大明内民众现在是消费不了棉布的。卫铿亲手抓的“商业部”在考察了大明普通人的穿着后,决定目前工业纺织业,先不从棉布开始。

近古时代东方教科书中,初高中的学生们看到工业革命后小农经济抵抗住了英国棉布倾销。以为是小农经济顽固。但实际上这相当于近古时代专家们不理解为啥年轻人不买两套房的“顽固”,为啥不喜欢穿几千块钱的皮鞋。

在明王朝,棉布在当时是奢侈品,只有地主才有财力穿。在燕都的不少人家每到冬季不得已才把棉衣从当铺赎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