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第2/2页)

自来便是先敬罗衣又敬人,那么一两件打眼的首饰,是绯歌友情赞助的。至于出处……那还用说吗?

“我娘家姓封,夫家姓甄。原是住在苏州,那年三月十五日走了水便搬离了苏州。这几年为了找这两个丫头,不过是四海为家罢了。”说到这里,封氏便又想到了英莲,面上更是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

“那些拐子当真可恨,该杀。”

“正是这个理。”若叫封氏遇上,生撕了都有可能。

封氏说夫家姓甄,又世居江南,贾母便想到了跟荣国府有旧的金陵甄家。不过人老成精,这位此时哪怕是想到了,也准备揣着明白当糊涂。说白之后封氏真的将‘身份’摊开来说。

今儿这事,已经不是小丫头认亲的小事。而是贾家子弟和贾家血脉的次等要紧事了。

贾家出了个骗婚入赘的子弟,传了出去岂不是让人笑话。

再一个,光是隔着那两条人命和面前的甄家太太表露出要接绯歌离开的意思,这贾家血脉说不定就要流落在外了。

流落在外到不算什么。可这一来二去,竟是将荣国府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既有了贾家血脉,便不能再当丫头使唤。即不是单纯的丫头,又是本家的小辈,理应送其归家。

那么问题来了,绯歌这丫头会甘心回家吗?

看绯歌站在一旁垂眉不语的样子,贾母心里轻轻叹了口气。活了这把年纪什么没见过。绯歌这丫头别看平时好说话,其实心里最明白,骨头也最硬。

她必是她不愿意‘认祖归宗’。

绯歌不愿意认祖归宗,自己又不能眼睁睁的放着贾家的姑娘跟着外人离开。不然她成什么人了?让人知道了还要不要脸面了。

只若继续养在自己身边……又是个什么章程。

封氏这一番话说得有鼻子有眼,贾母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件如何善后而不是调查封氏所言是否属实。

到是一旁一直没有说话的王夫人,似是想到了什么,转头看周瑞家的,“香安寺是不是前两年走水的那间?”

“太太好记性,正是那间。如今重新修缮了一回,不过香火到不似从前了。”因为大部分京城的香客都来城里这间观音庙了。

王夫人闻言点了点头,又将视线转向贾母。

真没想到这小丫头竟然有如此出人意料的身世。

还有那个贾效……转头又看向眼睛红肿的小丫头,如果这丫头的娘真跟这小丫头一般容貌,也怪不得贾效动了歪心思。

苏家老小的棺椁寄存在香安寺,可惜香安寺前两年又走水烧得干净。那贾效是贾代儒那一房的独子,前几年就没了。如今问他是问不着了,便只能顺着话里的蛛丝马迹,调查一回。

不过光看封氏言之凿凿,一身气度不凡,到让王夫人也相信了七分。

当然,还得看看老太太是个什么意思?

“老太太,这到底是族里的事,不妨将敬大嫂子请过来吧?”

“太太许是忘记了,敬大太太的兄弟一病没了,前两日便起程出京了。”周瑞家的顿了顿,又小声说道,“珍大奶奶这两日身上不好,说是撞克到了。”

撞克什么,周瑞家的没说,不过又是另外一场官司就是了。

总之说来说去,做为长房族长一脉的宁国府女眷这会儿都来不了。

……

说了一通话,眼见着时辰也不早了。于是贾母便做主,此事回府再议。

绯歌这边也没提出什么疑议,她现在整个人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坚决不承认自己有个骗婚的渣爹,但她也对封氏说的话存在怀疑。

想跟着封氏走,又觉得不熟悉。不跟着封氏走,仿佛她也没了理由继续赖在荣国府。

心里的矛盾从里到外,从脸到周身,长眼睛的人都能看得见。

封氏看着绯歌这般,只摇头轻声说了句明日再接她回家,这才目送绯歌跟着贾家人离开。

一回到荣国府,绯歌的身世就传了开来。没过多久贾代儒便携老妻一道上了荣国府。

贾代儒辈份高,又管着族学,在贾母那里也有几分排面。

贾敬这阵子一直住在城外的道观里,所以除了贾代儒,贾母又叫了贾珍过来议事。

贾母也懒得跟他们费唇舌,只让王夫人将今儿的事学一遍给他们听,看他们什么意思。

“若真是我家效儿的血脉,自然是要接回家去。”代儒妻听罢,不等贾代儒说话直接如此表态。

贾珍是晚辈,此时也不插话。他来此的作用就是等事情定下来后往族谱上记上一两笔。

不过不说话的同时,他心里还有那么点小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