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击鼓(8)(第3/4页)

也正是因为他看的到,所以很多眼前的手段在目光短浅之人看来就是不能理解的了!

他当初在海边牧猪的时候就选择了读书,其他卑贱之人根本无法理解他,要么觉得他好高骛远、痴心妄想!要么就觉得他应该先把日子过好一些再说!

那时候他在书里读到‘夏虫不可语冰’这一句,立刻拍案叫绝,明白过来自己为何与其他人格格不入了!那些活不过一夏的虫子,你和他们说‘冰’的事情,他们又怎么能够明白呢!

当时的公孙弘以为等到他继续读书,认识那些士人,就能结识许多与自己一般的人了。但真等到他成为读书人,才明白,这个群体虽然比平头老百姓普遍有见识的多,但依旧不够!

大部分也就是能看到五六步以后的情况而已。

这个时候他才明白,他确实是有些不同的…即使这点不同在很长时间之内不能给他的生活带来丝毫的变化,但是确实让他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支撑!毕竟,他自己也需要说服自己——他的辛辛苦苦终有一天都是会有意义的!

而陈嫣所说的这些话,这个道理,在陈嫣的说法里,似乎是人所共知,只不过不愿承认,所以心照不宣。实际上哪里是如此!在公孙弘看来,这就是陈嫣从来未接触过几个普通士人带来的问题了。

就公孙弘所知的,能如此透彻、如此坚决明白这个道理的,只有各个学派的领袖了!甚至有的学派领袖也不见得明白了,他们很有可能自己也陷入了狂热之中。至于公孙弘本人,他大概是七八年前渐渐明白的。

也就是从那以后,他对于学说那些东西更加地冷淡了——他当然是个儒生,因为他还得依靠这一重身份行走,但也仅此而已。

因为是已经想通了的道理,所以公孙弘倒并不觉得受到了冒犯…相比起冒犯,他觉得惊吓更大了一些!

陈嫣的说法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她这个人的一些特质,虽然公孙弘一惯知道这个学生不同于一般,但此时还是难免感慨万千。

能看穿这些,第一要聪明敏锐,第二要体察人心…第三要足够冷静,冷静到跳开身处的环境,以一个完全旁观者的角度打量这一切,不然是不能得出一个这样刺痛人的结论的。

聪明这一点还好说,这是早就知道的。但一个年纪如此小的女郎体察人心?而且还能冷静到这个地步——体察人心和冷静,听起来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素质,因为很多人身上都能见到。但只有真正经过事的人才知道,这种素质有多难得!

很多人普通程度的体察人心和冷静,好像非常厉害的样子。然而只要环境稍微复杂,情况稍微危急,他们就变得普普通通了。

公孙弘被梗住了一会儿,连分给鱼竿的那一丝注意力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回过神来后问道:“翁主的话你是如何想的?”

桑弘羊有些心不在焉:“翁主说的应是确凿无疑的,但、但…”

但他可能暂时没办法泰然处之。

公孙弘明白的,当年的他也有这么个过程。从这点上来看,这个学生其实比他当年要表现的更好一些。当年他是自己一步步接近‘真相’,而当真正触摸到真相的时候他依旧难免踌躇、不安,甚至恐惧。

桑弘羊是被人不讲道理、突然灌输的,能够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翁主的样子实在是太平淡了一些!”桑弘羊忍不住抱着脑袋。

“若是已然彻底思虑清楚了,那自然是平平淡淡的。”公孙弘对此的认识并不少,不过他也知道,很多人是没办法思虑清楚的。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太突破每个人的思想了,这等于是违背了过去多年早就已经认为是绝对真理的东西。

公孙弘之所以能够这样泰然处之,他认为有他特殊人生经历的功劳——等到他正式开始读书,将某一门学说彻底刻在心里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有一套自己原本的思考方式。这样一来,后来刻上去的东西自然没有那么刻骨铭心。

而对于那些自小学习某种学说的学派领袖来说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他们一方面能够想清楚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内心也会反复煎熬!

他们原本也是能为了自己的‘道义’去死的少年,但有朝一日告诉他们,没有什么道义不同,一切的不同只是立场的不同、利益的分歧!而他们现在接过了领袖大旗,于是还得将这一切延续下去!

两边拉扯,纠结、抑郁、脆弱…内心煎熬啊!

桑弘羊脑子里全都是陈嫣方才的样子,他的手握的紧紧的,从刚才起就没怎么松开过,已经全是汗了。

“翁主若是个男子就好了!”他忽然扼腕叹息。

“嗯?”公孙弘不太明白思路怎么跳到这里了,是他已经抓不住年轻人的想法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