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有女同车(3)(第2/4页)

想想外面其他生意,意思不大。

可如果不是普通涨价呢?比如说今年朝廷要搞个大工程,到时候肯定会耗去大量建材的!少府的生产额度一定会紧着朝廷的工程。甚至那些非少府的作坊,也乐得和朝廷做生意…这样一来,市面上普通供应一定会大打折扣!

供应量少了,但需求并不会降的那么厉害。这种情况下,傻子都知道会发生什么——涨价啊!

投机商这个时候就会行动起来,来砖厂大量订货,就等着到时候市面上的砖瓦应声而涨。砖瓦涨了,他们手里的订货合同自然也会涨。到时候无论是图资金快进快出,直接卖合同,还是和砖厂交割,然后再卖货,都是好买卖!

这样一来,订货合同可不是就有了期货的性质!

陈嫣敢肯定,只要自己稍微放松一点儿。比如说,对外放出的砖票承诺交割时间不是这个季度结束,而是无限延长,手握合同的话,一年、两年、三年内来兑换砖瓦都可以,砖票的期货证券属性会更加强!

真到了那个时候,自己可以轻易地搞到一大笔钱——如果自己有燃眉之急的话,这倒是个不错的办法。

比如说,放开时限,然后就大规模签订订货合同,订货合同的数目可以超出产能,超出的很多也没关系。稍微理解一些后世期货的操作手法的就会知道,不会真的有那么多人来交割的!

因为价格是在不断上涨的,只要这些人依旧对价格上涨看好,他们有什么理由来交割呢?就算是自己不想再持有订货合同了,也可以把订货合同转给其他看好的人,而新的订货合同持有者,如果不是想要修房子,估计会继续持有合同。

这些人不来交割,陈嫣就是在用订货合同,一块一尺见方的布帛在换钱!

甚至再狠一点儿,她可以不收定金,而是收全款!真要是操作成了期货,投资的人估计也不会计较这个。羊毛出在羊身上,喝酒的难道会在乎酒瓶贵?

不过陈嫣最后还是没有选择这么干,即使她最近真有些缺钱了…实在是交通号太烧钱了。陆运海运都是,特别是海运,那是开了好几个火盆,加倍速了烧的。

她其实一向有些胆小怕事,别看她做的那些事怎么看怎么胆大包天,绝不是胆小怕事的人做得出来的。但其实啊,做这些事会有什么后果她都是想过的,退路也在考虑之列。

最后真兜不住了,最差的情形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但有些事,她迟迟不做,就是因为她根本无法预料结果,或者那样的结果不是她能够承受的。

比如说,小麦磨粉这件事。这件事做起来绝对不难,而一旦做了,她绝对可以大赚!倒不是说囤上一批小麦,大发其财。这个办法笨,而且是在赚不来多少钱,要是被朝廷认为有扰乱粮食市场的嫌疑,那真是得不偿失了。

这件事具体操作起来是另外一种搞法,比如她可以研究一下磨小麦的技术,最好能弄出足够好用的水力磨坊什么的。到时候她就办面粉厂,效益绝对不开玩笑!

另外,因为提前知道小麦要大火,她可以提前布局粮食市场,凭借这么个先机,只要操作得当,就能在已经相当成熟的粮食市场分一杯羹!

当然了,具体可以做的也不止这些…可以做的事情多了去了,真要细数,也数不完。

这么多的好处,陈嫣为什么没有去做?就是因为把握不准这件事的连锁反应!这可是能够改变饮食结构的大事——这是必然的,陈嫣要么不推广这个,一旦拿出了面粉这种东西,必然会全力推广开来,不然的话,拿出来的意义何在?

饮食结构的改变从来不是小事,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

因为小麦锚准了金融市场,价格有的时候根本不能体现市场供应,一些以小麦为主食的国家往往深受其害。而主食是稻米的国家,在这件事上就要好过一些了……

两千年后是这样,两千年前的古代社会就更不用说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陈嫣甚至计算不出会有多大的影响,以至于迟迟不敢动手——她甚至会想,这会不会影响到朝廷的粮草供应,蝴蝶效应,不断累积之后把汉匈战争的结果都给改了?

虽然她知道这只是杞人忧天,但类似的担忧是不会少的。

说到底,她虽然不记得多少具体的历史,可也是依赖着‘知道历史走向’这一‘金手指’的。真要是将历史改的面目全非,她也会迟疑——要不要真的去做?她常常会有这样的犹疑。

因为这个,磨面粉的技术虽然一直在研究,真的拿出面粉这一大杀器,却始终不在计划中…因为一旦列入计划,之后就很难拖延下去了。

现在的砖票弄成期货证券也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