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汉广(2)(第2/4页)

陈嫣并没有听出他话语中的深意,只是跺了跺脚,反驳道:“拦不住,难道我不会跑?”

气的鼓了鼓脸颊:“姐夫可是皇帝,都是做父亲的人了,怎么这么欺负小孩子!”

“你是小孩子?”刘彻扯了扯嘴角,“朕听皇后说,你近日又相看了一‘青年才俊’,这可不是小孩子做的事。”

“又不是我愿意的。”陈嫣并不是很想提自己是怎么被逼相亲的,所以迅速转移话题,指着之前的盒子道:“这是上回说的…”

刘彻点点头。

其实就是上回碰面的时候,陈嫣和刘彻讨论了一下如果要对匈作战,战争要怎么铺陈开——刘彻就是一个战争狂人!然而朝中的老年大臣基本上都是主和派…很有可能是当年高祖皇帝白登之围让这些人吓破了胆子吧。

当年天下初定,内部基本上已经扫平,剩下的就是趁着秦末战乱而逐渐成长起来,一不小心就成为大患的匈奴。当时的高祖皇帝手下良将如云,他自己本身也是极为杰出的军事将领,兵士也是久经考验,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精兵。

本以为拿下匈奴应该是轻轻松松…不只是汉高祖自己这样觉得,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这样觉得!

觉得匈奴,夷狄犬戎之类而已!中原地区就从来不是他们撒野的地方。然而迎来的却是白登之围,而白登之围使得匈奴逼近长安,差点儿要了高祖皇帝的命!当时生活在长安的贵族恐怕没少提心吊胆吧!

真要是匈奴血洗长安,他们可一个都跑不掉!

经历这样的事,大汉的对匈态度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原本抱有的是中原民族对周边游牧民族的蔑视,事实上,从商周时期起,这些游牧民族就任由中原民族搓扁揉圆了!这是过往的历史带来的自信。

但一场突然大溃败,彻底击垮了中原民族的自信心!这就是打怕了!后世汉朝打匈奴也是这样,前面一些战争把他们打怕了,基本上听到是汉军就先怯了几分。如果这股汉军的统领是那几个曾经给匈奴留下过巨大伤痛的,战争没有开始可能就要溃逃。

匈奴民族善战不假,但他们到底是人,大家的心理都是差不多的。

而现在的大汉,显然还没有经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没有重新建立起对匈奴的自信心,这个时候的大汉还沉浸在曾经的白登之围带来的失落当中。

刘彻根本不懂这种情绪,因为从他有记忆起,白登之围已经很远了,远到就是竹简上的故事,远到和夏商时期的神话故事没什么两样。而他长大之时,这个国家强大而富足,他本人也是顺风顺水长大。

对于他这样的青年来说,要承认自己的失败是很难的!面对匈奴,他首先想到的绝不是曾经的失败以及失败带来的恐慌!而是洗刷这曾经的失败,洗刷这种耻辱!至于会不会失败?他是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失败的。

怎么可能失败!

而在这一点上,陈嫣和他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关于这个,陈嫣的原因还要复杂一些。首先,陈嫣知道这一场汉匈战争必然要打,而且大汉赢了!而且她从后世学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教科书上的评价都是正面的,认为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为中华民族赢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间,铸造了华夏民族的脊梁——民族脊梁这种东西,并不是在民族沉沦中锻炼出来的,是要有不断的成功才行锻造。

只有这样,将来民族危亡之时,所有人才能不甘于沉沦…过去的历史让这个民族永远记得这是一个闪耀的民族。相反的话,一个习惯灰暗的民族,根本不能指望他们会对艰难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太大的反应。

关于这场战争的主流定论无疑是影响了陈嫣的判断的,即使她知道这场战争劳民伤财,即使她很清楚游牧民族这种存在根本就是打压下去一个就会有另一个!这场战争的实质性好处很有限。但…但那又怎么样?问陈嫣一百遍,这场战争要不要打,她会回一百遍:要打!

另外,陈嫣从小接受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她出生成长的时代,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没吃过苦的。陈嫣从小生活条件算差的了,父母双亡,只能和爷爷一起生活在乡镇…但真要说的话,她并没有什么物质上的缺乏,也没有说别人有的教育机会,她没有。

物质的极大丰富让她这种条件的小孩也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从陈嫣有记忆开始,她所在的这个国家就是富强的、蒸蒸日上的、永远在创造奇迹的!或许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让人发自内心去爱、去自豪的国家!

而且他还有那么悠久灿烂的历史!

这种经历直接体现在了陈嫣他们这一代人的心态上——宽广宏大,确确实实认可着自身种种,愿意为国家做出牺牲(别小看这个,愿意为自己的国家做出牺牲,这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极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