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鹤鸣(4)(第4/8页)

实际上,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现代文明,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积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陈嫣公道地道:“如今依旧是好时候,所以此时才能有卫青、汲黯、张汤、主父偃这些人!”

这是好话,也是实话…真要说的话,过了汉武这一朝,后来者也要羡慕他这个时候人才济济,就和他羡慕高祖皇帝时一样。

倒是刘彻,听了陈嫣的话相当意外。

“汲黯也就罢了,当初他给你我做过老师,当时我就知你欣赏他。卫青、张汤、主父偃这些,我倒不知你这般看好,竟能与开国名臣相提并论了。”

卫青不必说了,虽然他在对匈奴作战这件事上表现优秀,现在还在上谷、渔阳等地打仗,从前线传来的消息来看,显然是一切顺利的样子。但他到底还没有经历足够多的战役,还远没有到后世封神的地步。

实际上,以这个时代不少人的观点,卫青就算在战场上封神了,主流评价也会有些不喜。具体可以看太史公给他的归类,虽然太史公在《史记》中参杂了太多的个人情绪,像是过度抬高李广什么的,但其中的某些观点也不可能是太史公自己一个人的想法,不然写出来就太难以服众了。

即使是那些有失偏颇的观点,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很有市场的才对。

这种情况下,卫青虽然没有被指名道姓地批评,甚至评价总体正面。但篇幅那样少,若有若无地忽略,甚至有编排进‘佞幸’的意思,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不管老百姓怎么想(实际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老百姓,除开长安这种特殊地区的、边区的,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卫青这个人),军队方面怎么想,总之文官集团有这种想法应该不奇怪。

没错,卫青确实做了一些后世看来很伟大的事情,但是‘伟大’发生在身边的时候,是会被下意识忽略的,和他同时代的人是很难明白其中的意义的。

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觉得卫青是靠自己姐姐卫子夫上位呢——现在卫子夫也是皇后了,还生下了刘彻第一个儿子,王夫人比她晚了一年,也在不久前生下了儿子。虽然两个儿子都还没有长大,但拥有男性继承人总算让宫内宫外都放松了神经。

除了卫青之外,张汤、主父偃也是现在当红的官员。主父偃的发迹快一些,张汤积累的多一些,他在田蚡时代就已经进入刘彻的眼帘了。他是一个典型的法家干吏,似乎每一段时间都要出一个类似的角色?

不过不管是张汤还是主父偃,外界的评价都不高。主父偃就不用说了,他的问题众人皆知。张汤的人缘比主父偃好一点儿,但说实在的,也好的有限。不过他的问题不在人缘上,作为一个很有酷吏气质的法家人物,人缘这种东西就是一次性手套,该扔的时候也就扔了。

只能说,张汤的定位就是酷吏那一挂。走上这条路,基本上就是孤臣了,他们就是纯粹的跟着皇帝的指挥走,是天子手中的一把刀…这个时代的酷吏和后来的酷吏差别很大,‘酷吏’更多意味着法律严明、不近人情、清廉(这一点有极少数酷吏没有做到)……

所以说是酷吏,其实应该是能吏、干吏才对。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人物,这个时候的人对酷吏普遍评价不高也是事实——按理来说,这个时代的酷吏都是一群应该得到称赞的人吧…然而没办法,不能用现代人的方式想问题,得想想古代人的脑回路。

古代可是能够有‘亲亲相隐’这种观念产生的!大义灭亲听起来很好,是一种赞扬。但实际上如果真的发现有亲人之间揭发,揭发者也会被疏远…套用现代的话来说,这是缺乏‘人情味’。

类似后世某些班干部会给老师打小报告…小报告上报的都是同学们不好的行为,起到了监督行为,有利于班级风气的培养,也算是班干部履行了职责。光光从这考虑,简直完美!然而现实就是,打小报告的班干部一般都会是被讨厌的。

古代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加强放大了这种情绪。

人们恐惧酷吏,所以得诋毁他们…凭空诋毁还不行,因为大家都是‘讲道理’的!所以得为自己的诋毁找到合适的理由。所以酷吏就被各种歧视了…不过酷吏们自己是不太在意这个的,在意这个的也做不了酷吏。

在他们眼里,看不上他们的都是守旧庸才,用不着多看一眼!

现在的陈嫣点名表扬的这些人,出了汲黯,全都是主流不喜欢的人。如果不是刘彻了解陈嫣的脾气,他都要觉得这是陈嫣在故意反讽了。

“朕见你并不喜这些人,平常也多有避讳,还道你不待见,如今恰恰相反,是过于抬高了。”刘彻其实也很欣赏张汤、主父偃这些人,不然也不会重用他们了。但是他自己潜意识也不会把这些人放到开国名臣那些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