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东山(2)(第2/4页)

刘彻一听陈嫣这个解释,道理上是被说服了。但是始终觉得怪怪的,非要说的话,理解归理解,让他自己去操作,他是不会去这么操作的。这就像是后世有些人用下月还款就免息的某借贷APP,就算是免息,也很难去使用,就是不习惯欠钱的感觉。

别看刘彻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也算是一个激进派,勇于也善于创新,其实那也是在他充分了解的领域。一旦进入到他陌生的领域,他本能的抗拒也是存在的。

“如此观之倒还好,但…”刘彻说到这里有些说不下去了,他想说的是,将粮食安全寄托在国外,始终是不安全的。但让陈嫣改变做法,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似乎也不太对。因为那意味着青徐扬这些地方的棉花田、甘蔗园要改种粮食,至少原本种粮食的那些要改回来。

但这怎么可能呢。

这甚至不是陈嫣的问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受利益驱动经营这些,就算陈嫣不这样做了,也有的是人这样做,补上她空下来的市场份额。

通过朝廷下令,勒令这些人停手,杀一圈人、罚一圈人,估计会有效果。但这样凭空制造一波人头滚滚,也实在太粗暴了,就算商人没有地位,也不是这么搞的(再者说了,其中还有不少贵族、豪强之类)。

更关键的是,通过甘蔗园、棉花园消化北方的破产农户,这本身就是过去几年缓解社会矛盾的一个办法。随着中原农民破产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不只是刘彻收税重了不少,也是因为汉代发展到了这个时候,土地兼并成为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已经不是建国之初地广人稀的时候了),反而还得进一步鼓励甘蔗园、棉花园!

想当年,陈嫣和他说起甘蔗种植园可以缓解北方农民破产带来的社会问题,他当时还只当是一种可能——虽然北方土地兼并、农民破产是肉眼可见的趋势,站在他的位置对一切都是看的清楚的,但是事情发展地这样迅速,其他方法应对起来又是那样无力,这是当初没有预料到的。

最终刘彻也只能摇摇头,问陈嫣:“南域诸国来粮真那般价廉?途径万里,途中不该损耗许多?”

陈嫣笑嘻嘻地道:“陛下也知嫣在辽东建了造船厂,这耗费可不小!若不是海运有利可图,何必如此上心呢?”

其实陈嫣在别的地方也有造船厂,比如蓬莱岛…不过就不用说的那么清楚了。

这样说着,陈嫣倒是没有藏私,将海运的一些事情给大概说了一下。海运是水运的一种,而且相比一般的水运运量更大,也更不受河道汛期之类的影响(海运当然也有自己的弱点,不过优势确实是这样)。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海运也是以价格低廉著称的,在没有火车、飞机、汽车运输的古代,这一点就更明确了。像是贩运粮食这种事,正常情况下路途超过百里就很少有商人去做了,就是因为成本!

牲畜运输需要人、需要畜力,人在路上要消耗粮食,牲畜也一样。别以为牛马可以吃草就不费料了,先不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到可以吃的草料,就算是草料可以就地补给,也不可能纯粹吃草!

简单来说,草料中含的营养不够,要支持牛马整天运输,得喂精料,就是粮食。这也好理解,那些牛啊羊啊,整天吃草吃个不停才行,现在让他们跑运输,吃草的时间就被大大缩减了,这种情况下就得喂它们吃更营养的东西。

有什么问题吗?

人和牛马吃的也是携带的粮食,一旦运输路程太远,路上消耗掉了过多的‘货物’,这生意也就没法做了。

水运解决了这个问题,不用畜力,而且需要的人也大大减少。相比起运输的量,人一路上消耗的量简直不值一提!也是因为此,有条件使用水运时,粮食等大宗薄利型的货物都会尽量使用水运。

只是水运依托于自然地理条件,很多时候只能是陆运的一种补贴……

而现在东部沿海的海运,运力又是普通水运不敢想象的了。

陈嫣给刘彻描述新一代海船的大小,说明这些船如果装满粮食大概是多少。最终算了一笔账,运输成本低的惊人!至少不会比从国家其他地方调拨粮食的成本更高了。

刘彻过去知道海运这回事,但并不知道其规模,现在听陈嫣说到她还有海上船队,觉得这个规模恐怕小不了——船只的运量陈嫣已经告诉他了,由此他可以估算出陈嫣的海上生意到底有多大。

而且这只是最低估计。

惊讶过后,他有些好奇:“南域诸国…能有多少钱?”

陈嫣明白他的潜台词…和那种小国做生意,能卖多少货出去呢?骨子里是对那些国家的轻视。

“到底是一国之力,以一笔生意来说,也不能说小了。”陈嫣自己是实话实说。如果只当对方是一个商业上的合作伙伴的话,任何一个小国也不能说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