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凯风(5)(第2/8页)

如此做法果然有用,很多原本只是感兴趣,却不一定要去东方的学者,此时都打听起了去东方的一些事。倒不是说以后就呆在东方了,而是趁着有机会,拜访一下东方世界,这也是很不错的啊!毕竟,那可是传说中的‘丝国’。

对于陌生世界的畏惧也因为陈嫣这个活生生的招牌冲淡了不少。

如果是有着这样女性的国度…怎么也不会太坏吧…

“明天的剧目会在这里上演啊…”陈嫣随着几个罗马向导游罗马,眼前看到的是这一时期非常典型的露天剧场。

阿波罗节的庆典当然少不了戏剧,据说今年会上演阿弗拉尼乌斯的戏。这位罗马的为大剧作家,在今年刚刚去世,罗马人显然正为此可惜,今年的阿波罗节,演出的大多是他的戏剧。

“这里能有多少观众呢?”陈嫣看着场地颇大的露天剧场,心里盘算着要不要把这个玩意儿带回华夏。说起来戏剧往往意味着平民娱乐,也可以看作是市民阶层兴起的一个标志。

华夏的话,在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弄这个倒也不错。

这并不在赚多少钱,实际上本来就赚不了…这么大的剧场,造价就不菲了。还得保证演出什么的,到时候赚钱是能赚钱,但回本慢,赚的钱对陈嫣来说就是小钱!然而为此付出的心力却不会小!

陈嫣想到的是这能丰富老百姓的生活。

“这座剧场是去年新落成的,能装下七千多名观众。”向导说的很慢。

他们现在是在用拉丁语交流,陈嫣的拉丁语水平就那样。向导听明白就够费劲的了,说的时候自然更得照顾陈嫣的能力。

七千多名观众的容量,不能说小了,但这并不是如今罗马露天剧场的极限…从此时的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上而言,罗马的露天剧场能够做到装下两万人,这都相当于后世一些中小型体育馆的规模了,实在让人震惊。

此时的露天剧场差不多就是个‘半碗形’。表演的场地在‘碗底,碗底的后方是直立的建筑物,建筑物的墙面本身就是演出剧目的背景板,而这栋建筑物同样还承担着‘后场’的角色。

演员的化妆、候场、休息,都是在这里。

而‘碗底’前方的碗壁,也就是一个呈现为扇形的坡面,就是观众区了。一层一层的阶梯供观众坐着观赏戏剧,本质上和后世的体育馆没什么差别。

此时有注意到陈嫣的罗马学者上前打招呼,寒暄之后笑着问她:“夫人觉得怎么样呢?”

‘夫人’这个称呼是一个误会,罗马人以为她已经结婚了,或者说至少结过婚。会有这个认知,一方面是因为她的年纪,一方面是因为陈嫣带在身边的小朋友陈如意。

就算是东方人显得年纪小一点,陈嫣的也绝对达到此时罗马结婚的水平了。

此时罗马结婚的年纪大多非常、非常早,按照后世的标准,可以说是实打实的童婚!大汉常常出现十三四岁结婚,大家觉得这已经够早了(在春秋战国以前,可是流行过晚婚的)。

但是罗马,在女儿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能将其许配,并且完成结婚仪式。

不是订婚,而是真正的结婚仪式…如果是结下婚约的话,那也不必说了。

至于小朋友么,不能说罗马没有未婚先孕的事,只是和华夏一样,这不是主流。对于贵族家庭来说更是如此…一旦发生这种事,肯定都是藏着掖着的,陈嫣这样光明正大,没有一点儿隐藏的意思,反而让大家从来没有往未婚先孕的事情上想…

陈嫣没有纠正这个误会的意思,她自己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想法。但是也知道世情如何…她想在短暂的时间内和罗马人保持最好的相护印象,自然不会给自己人为地增加难度。

“觉得?”陈嫣重复了一下这个词,才有些磕磕巴巴地反问:“觉得什么呢?您说的是什么呢?”

学者清了清嗓子:“在下是在说剧院…当然,还有罗马。”

“很宏伟…”陈嫣发自内心地道:“无论是剧院还是罗马。”

历史上的罗马到底和同时代的大汉孰强孰弱,这是后世论坛上能让华夏青年互相攻击,打出脑子来的问题。有人觉得罗马并没有说的那么厉害,之所以大家会那么说,只是因为西方话语权强而已。

打个比方说,西方随便挖出一点儿古代遗迹就能顺路证明一些东西,大家还不能反驳。相比之下,华夏文明就悲催的多了,国际上承认的王朝历史是四千年,再往上很多就不认了。

这一点,其实是东西方对相关方面的定义不一样,西方很看重某些指标。而华夏有自己的文明特点,一些西方文明觉得是必要条件的东西,华夏却不觉得。而华夏自己觉得非常重要的东西,比如玉质礼器,西方社会却不见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