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日月所入,大荒之山(第3/4页)

抬头向后看,荒漠的景象开始扭曲起来,那是空气因为温度升高而流动,造成的光线折射。而在最远处,灰色的地平线开始泛起淡淡的红光,热浪扑面而来,几乎要把他的脸烤焦……

大概一刻钟之后,霍青仰躺在地上,胸口急促起伏。邵景行趴在他身上,心有余悸地看着远处。

灰色的荒漠已经变成了一片赤红,流动的空气如同火焰一般舞动,乍看起来像是一片火海。虽然这片火海在几十米远的地方就被看不见的围墙圈住,可是滚滚热浪还是冲了出来,让他们躺的地方宛如盛夏时的大马路,挨着都烫人。

难怪这一大片地方都是灰黄色的荒漠,每天被这么烧一回,除了几根特别顽强的野草,怕是什么都活不下来。

但是总算已经安全了。邵景行摸了摸自己的脸,火辣辣的,好像晒伤一样。如果霍青跑得不够快,他们没能冲出那道围墙,那恐怕现在已经被烤成干尸了吧?

“你怎么样?”霍青难得说话有气无力,声音还有些嘶哑。

“我没事。”邵景行从他身上爬下来,“你不要紧吧?”他一半路程都是被扛着,能有啥事?倒是霍青这么狂奔,到后来吸进去的全是灼热的空气,尤其是最后那几步路,恐怕呼吸道都要被灼伤了。

霍青摇了摇头,显然刚才说那句话已经有些艰难了。邵景行把他扶起来:“我们往外走走,已经离开这儿就不要紧了,去找点水。我来背你吧?”

最后霍青还是没让邵景行背,只是让他扶着,背着火焰烧起来的方向走了。

“那个鳌足柱也不知道怎么样了……”邵景行有点担心地说。之前鳌足柱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即使外头再怎么热,也不会影响到鳌足柱。但现在可就不一定了。最主要的是,他们也不知道那鳌足柱是干什么的,烧掉了会不会对结界有所影响。万一要是真有影响,那他们俩这次惹的事可就大了!

霍青沉吟了一下,嘶哑着嗓子说:“也许不要紧。女娲应该能想到五色蛾羽化之后的结果。”她敢把鳌足柱放在日月出入之地,若不是有万全之策,就是这鳌足柱烧了也没关系。

依霍青想来,应该是后者。毕竟这世界上哪有什么千万年都能不出毛病的设计呢?盘古那么大的本事,不周山还不是被共工撞倒了。

殷鉴在前——好吧女娲那时候还没这词儿呢,但反正有盘古的榜样摆在前头,女娲要是还认为自己的办法永无疏漏,那她也不能被称圣人了。所以霍青觉得,那个鳌足柱的本意就是为了培养水系的五色石。至于设在那个地方——囚牢放在危险之地,既能阻止囚徒出逃,也能防止外来救援,的确是个很好的办法。

不过现在最应该考虑的不是这一根鳌足柱,毕竟他们已经知道了鳌足柱里最大的秘密,还把上面那些花纹文字之类都描了一份,可以说能从这根柱子里发掘的资料都收集得差不多了。现在的问题是要考虑,其余四根柱子在哪里。

是的,霍青现在认定了,肯定是有五根柱子的,分别对应了金木水火土五系。或者其中一根不是这样的鳌足柱,但肯定有类似鳌足柱的这么一个地方。那么,其它的柱子在哪儿呢?

如果按照邵景行发现的防风氏族人的尸骨位置来看,金系柱可能在北边。这有点儿不对,因为金该在西方,水才该在北方,但现在水系柱在大荒之山,这可是属于《大荒西经》,也就是在西边啊。

金生水,所以金水互换?霍青倚在邵景行身上,边走边思考。那么木生火,会不会木火两柱也换了位置?

这也许就是女娲的办法,把山海世界的方向感和空间搞乱,好让想要破坏结界的人无法找出阵眼?

阵眼,也许就在那根未知的柱子上——史料里只记载了女娲斩下四根鳌足来立四极,却没有提到第五根,也许女娲正是有意要隐瞒这根柱子的存在,因为她的符阵中枢就在那里。

霍青一边思考的时候,邵景行已经扶着他走出了很远。

离开那片炽热之地,前方就出现了植物,先是草,再是稀疏的树木,然后林间有了潺潺水声——有一条细得像羊肠似的小溪,不知道打哪儿淙淙流了出来,溪水清澈,水里还有新生柳叶般大小的鱼儿在嬉戏。相距不过几百米的距离,竟然就宛如两个世界。

这会儿看见水简直就像看见了救命良药,然而还不敢就这么喝,山海世界里的水看着再清澈,其中也蕴含着山海之力的。

邵景行扶着霍青在溪边坐下,自己也很想一屁股坐倒。然而看看霍青干裂的嘴唇,也只好撑着一口气起身打水拾柴。

他们的背包外层有特殊涂层,可以当做锅来烧水的,只不过霍青以前随时都有金属器皿用,所以从没用过。但他现在已经耗尽了力气,这锅当然是拿不出来,也就只好用背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