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51(第2/3页)

比如,徐海震遇害的地点应该是南区某化工厂,这工厂在江城南区,早年在江城很有名,还曾经是江城之光,后来因为污染问题,被整顿查封,一直荒废至今。

而金智忠在下海之前,刚好就是这个化工厂的一名电工。

等徐烁讲述完所有来龙去脉,顾瑶这才轻声问“对你父亲下手的人是金智忠。”

“嗯。”

其实这一点,顾瑶早就从阮正新的“招认”中得知了,但那些口头上的说辞远没有眼下这个实实在在的“物证”来的冲击大。

顾瑶继续问“这个南区废弃的化工厂,你去过么?”

“去过一次,厂子很大,的确荒废很久,要在里面找证据,起码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那它一定占了很大一块地,这些年一直没有再开发利用?”

徐烁轻轻一笑“是不是很奇怪,连新闻上都很少提到它。”

顾瑶立刻升起警觉“你查到什么?”

“它当年之所以成为江城之光,是因为它的规模和国际接轨,后来被政府查封,是因为它的污染,给江城造成重创。那之后几年内,江城周边的工厂搬走的搬走,关门的关门,又过了几年,江城才重见蓝天。只不过天可以变蓝,水源和土地的污染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治理好的。”

顾瑶的神情凝重起来。

的确,如果工厂的排污做得不到位,就会有污染饮用水的风险,一旦饮用水被污染,会直接进到市民的口中。

“有很多人因为工厂污染而生病?”

“是癌症。”

这三个字轻轻落下,屋里瞬间陷入沉默。

顾瑶的头皮跟着阵阵发麻,直勾勾的看着徐烁,半晌没有言语。

癌症,这种病虽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人类发现,可是这两个字差不多是在二十年前,江城的老百姓才渐渐认识它,突然听到有人提起,还会一脸茫然,癌症是什么病,这个“ai”字怎么写?

到后来,生活里听说有人得了,会跟着心里一跳,大概知道这种病很少见,患病的概率不高,得了它就只能认倒霉,只能等死。

再到现在,身边得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一旦有人去世,去问一问,就会发现很大概率是因为癌症而死。

当然,这样的情况不只在江城,它就像是一种潜在病毒,蔓延在发展迅猛的大城市里。

有人说和空气质量有关,有人说和平日吃喝有关,所谓“病从口入”,直接吃进嘴里的东西远比吸入的空气来的致命。

思及此,顾瑶暗暗吸了口气,低声问“这些年江城罹患癌症的人数越来越多,不会也和这件事有关吧。那厂子不是查封十几年了么?”

“的确查封十几年,但是直到现在,那厂子附近的水源里依然见不到鱼虾。厂子查封前期,那附近有几个村镇,是当时有名的癌症村,村镇里有很多年轻人,他们很多人都有了下一代,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癌细胞都有遗传给后代的几率。”

徐烁边说边用手机搜了一篇文章给顾瑶看,文章的内容倒是和工厂没有关系,反而提到江城南区几个村镇因为房产改革和土地收回,而令这些村镇的村民一夜暴富,很多村民拿了拆迁款和土地回收的费用就搬进城里,还有不少人下海做生意,成绩斐然。

看到这里,顾瑶早已细思极恐。

“你是说,政府发现问题之后,就用收购土地的方式,让这些村民们搬走?”

“其实在政府出面之前,那家化工厂已经从村民手中拿走了一大片土地的使用权,如果不是事情一步步扩大,也不会惊动政府彻查。不过这些都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就算这家厂子有问题,有确凿的文件证明,也不会录入在网上,都是纸质文件,根本无处可查。”

“所以,就算现在再去验那边的泥土和水源,拿到证据,也不能直接证明和那家废弃多年的厂子有关。”

“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证物证,时间久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徐烁轻描淡写的略过,忽而话锋一转“不过也有很多村民因为这件事发家,有几个拔尖的,现在还成了江城的名人。”

顾瑶一怔。

只听徐烁问“话说回来,你有没有问过顾承文,他起家的第一桶金是哪里来的?”

另一边,南区分局也突然接到报警电话,说是郊区的疗养院走失了两名病患,已经超过了二十四小时,院方四处寻找无果,只得报警处理。

按理说这原本会先交给民警处理,不会惊动到刑警队,只是夏铭刚处理完案头工作,走出刑警队大厅透气的时候,刚好听到同事在聊这事。

还真是巧了,这走失病人的疗养院正是王盟生前每周都要去一到两次的那家。

夏铭跟同事问清了情况,把登记资料扫了一遍,发现其中一名走失男患者常年行动不便,连生活都无法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