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一章(第2/3页)

她把手里的书递到程昶面前,“这首唐诗我读不懂。”

程昶看了一眼,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他温声道:“这首不是唐诗,是宋词。”

小孩子年纪小,误以为所有的诗与词都是唐诗。

小女孩儿认真地看着他,虽然似懂非懂,还是点了点头:“记住了,是宋词。”

她的眼睛干净清透,程昶看着,问:“我听她们喊你浠浠,是哪个浠?”

“溪水的溪。”

程昶“嗯”了一声,从溪溪手里接过书,来回翻了几页,居然连个注释都没有。

再一看内封,九几年出的宋词集,很旧了,估计是在旧书市场淘来的,或者谁不要了捐的。

他没说什么,问:“哪一句不懂?”

“都不懂。”溪溪仍有点怯,“就是看题目旁边有个五角星,觉得很漂亮,所以想问问老师。”

“五角星可能是因为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程昶道,“青玉案是词牌名,元夕……”

他顿了顿,“正月十五,古代称作上元节,现在叫元宵节。”

“就是要吃汤圆的节日。”

程昶点头:“这首词很出名,词前面一部分讲的是上元节的见闻,初春之夜,焰火燃放,一天星灯如雨,作者在这个佳节,邂逅了一个姑娘……”

“最后一句,他在人群中寻找了她千回百回,遍寻不着,后来蓦然回首,发现她却站在灯火最零落的地方。”

程昶的情绪本来内敛,然而他说这话的时候,眉宇间似乎不期然染上了一丝古旧的清冷,仿佛换上素衣,长发挽髻,就成了古画里的清贵公子。

溪溪看着他,不由神往,问:“程老师,上元节的花灯是不是很好看?”

程昶微一愣,过了会儿,沉静地笑了一下,点头道:“对,好看,跟词里说的一模一样。我见过,很喜欢。”

他心里有些浮沉不定的心绪,但他没有耽于此,片刻,又道:“我刚才的解释,只是这首词最表面上的意思,后来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古往今来成大事者的一生分成三个境界,其中最后一个境界,就是这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谓的‘那人’,或许不是指他人,指的是自己,指不同的境地。”

他看溪溪一脸懵懂,笑着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你以后就懂了。”把书递还给她,“喜欢读书?”

“喜欢。”

她问:“我要是还有问题,以后也可以来问程老师吗?”

“能。”程昶道,“课间休息,去玩会儿,注意劳逸结合。”

“好。”溪溪点点头,把书放回教室里仔细收好,去玩去了。

程昶默坐了一会儿,似想到什么,翻出手机。

贺月南不知什么时候吃完饼过来了,站在一旁问:“刚路溪来问你宋词了吧?”

程昶“嗯”了声,“你知道?”

“这里读书的小孩儿家境都不好,那个路溪,特别可怜,她爸爸早年工地出事,人没了,奶奶又得了重病,家里没钱,妈妈只好也去广州打工,一年都不一定能回来一趟。小姑娘平时跟奶奶两个人在家,小小年纪,就要学着照顾重病的奶奶,所以平时最爱读书,说想读好书了挣大钱,带着奶奶去广州治病,跟她妈妈住在一起。那本宋词,就是去年她妈妈回家,给她的礼物,她读不懂还天天读呢。”

程昶说:“她想她妈妈,孩子成长过程,父母的角色谁也替代不了。”

“上回来了一批捐赠物资,她运气好,抽中一个复读机,宝贝得跟什么似的,天天带身边,跟着练英文。”

“难怪刚上课点她回答问题,她发音挺标准的。”程昶道,“对了,你手机号多少?”

贺月南一听这话,一脸戒备:“你想干什么?”

“我在网上订了些书,过几天送过来。”程昶道,“给他们弄个图书角,以后好歹能读点有注解的诗词集。”

贺月南愣了愣,老实把手机号报了。

程昶输好,把手机揣进兜里,说:“行了,过几天快递来了打你电话。”

贺月南看着他,过了会儿,说:“我忽然有点理解菩萨为什么会保佑你了。”

程昶一挑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程老师有人文主义关怀。”

贺月南看了下表,该上第二堂课了,这个礼拜另外一个支教老师不在,两个班通常是一起上课,他于是招呼了学生,带他们去了二楼的教室。

程昶默坐了一会儿,正准备回办公室,兜里的手机忽然连续震了好几下。

程昶以为是订的书出了问题,拿出来一看,是廖卓发来的语音微信。

她之前已经发过好几条,还打过一个电话,但因为程昶正在跟贺月南说话,没有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