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祸国殃民的太后 26(第2/2页)

她一直在努力,想要改善这一现象,整顿吏治,查处地方官府给这些底层百姓,私自加征税赋的现象。

清查那些豪门大户的田产人口,让他们不能再像过去那般,勾结官府,肆无忌惮的将自家税务,摊派到普通百姓身上。

这一切举措,虽也逐渐在起效,给那些百姓们减轻不少负担,让他们生活好过不少,可这些,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对此,洛薇也早有心理准备,所以她才会在执政之初,就急着要坚持开海运,海外一些高产的作物,正是她一直以来,最放在心上的目标,重要性,不在赚钱之下。

为此,她早在工部召集一批精于农事的官员,送去与那些水手、海员们一起训练,让他们随船前往海外,收集各国农作物的种子与种植资料。

这个世界,虽然不是她熟悉的历史上,曾记载过的世界,地理环境、气候、文化传统、农作物等,包括海上环境,那些海上岛国的位置,都与她熟悉的世界没有太大出入。

土豆、红薯、玉米之类的高产作物,都没有出现,需要去海外寻找。

只有高产的良种,才是改变那些靠土地为生的百姓们,如今这食不果腹状态的根本,越早些天,能将这些良种带回,就能早些让百姓们受益。

所以,这次的海运,在洛薇心目中,意义十分重大,说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也不为过。

为此,洛薇不仅竭尽全力的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考虑到海上存在的各种风险,让曾经的太医署,现在的御医院,研制出一些可能会用上的成品药之余,还备有随船大夫。

甚至不惜公然作弊,拿出一份更详实、涉及海域范围更大的海图,以及海上生存的许多资料,号称是历代皇帝多次私下派人出海,才整理出这么一份海图与资料。

死无对证的情况下,有青龙卫这么一群不为人知的势力在前,历代先帝们若有雄图大志,也想效仿前朝开海运,派人私下去探路,似乎也能说得过去。

载满袁国上下希望的几十只大船,正式扬帆起航的那天,洛薇很想亲自去送行,但她一位慑政太后出行,不是件容易事,只能想想作罢。

继续埋首于自己那,仿佛永远处理不完的政务中,上台执政近五年,群臣在她的收拾下,进步还是相当明显的。

就连下边那些封疆大吏们,家中都有后辈进入宫中学习后,也不得不收起过去,经常听调不听令的桀骜。

朝廷与京师上下,已经理顺相当一部分,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洛薇目前只是不时的敲边鼓,除山南省全境,已尽在掌握外,其它区域,还需慢慢来。

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对于荒原部落,洛薇本身对其并没有多少想法,只是出于目前的立场所在,心中难免有嫌隙。

康平二年发过那场大战后,洛薇对荒原采取的策略是,严格防守的同时,拉拢荒原上的一些部落,与其进行各种贸易,大量收购荒原上的动物皮毛与肉食。

其中,收购数量最多的,就是羊毛,其次则是牛羊肉,鼓励荒原牧民们多养牛羊少养马。

收购的肉类,大多都供应到军中,改善军中伙食,提升士兵们长期营养不良的身体素质,大量的羊毛,则被分散到各大纺织作坊。

哪怕是与袁国积怨最深的金真族,与多莫部落,后来也陆续开始借第三方之手,与袁国进行交易。

当付出那些,在他们这些荒原部落的人看来,毫无价值的物品,就能获得他们的生活所需物资时,不仅普通牧民们十分积极,就连一些小贵族,都很愿意与袁国互市。

最此最不满的,只有那些怀着野心,觊觎袁国地大物博的,那些荒原贵族及统治者们。

可惜,康平二年的那场大战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而袁国的损失虽大,却因人口众多,后继有力。

这几年,还特别重视在边关防守方面的投入,边关驻军的们享受的待遇很好,让人找不到可趁之机。

而当时作为主力的金真族与多莫部落的损失,就需要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了,在其它部落不愿与袁国开战的情况下,他们则是有心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