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缘由(第3/6页)

“但都是英杰人物。”张浚忍不住插了句嘴,以作辩护。

“正是这句话。”吕好问微微颔首。“都是英杰人物……而关键是,官家也只有二十五岁。”

“公相何意?”李光正色相询。

“并无他意,今日老夫只是想冒昧问一问诸位,自古君王用人,可有如官家这般愿意妥协的吗?”吕好问缓缓以对。“尧山之后,以官家的威能,明明可以组建一套让年轻英杰来担纲的班底,组建一套更对他脾气的班底,却为何还要用我们这些人呢?用林景默林经略不行吗?用胡寅不行吗?或者退一步,干脆让张枢相为都省首相,谁能拦他?再退一步,为堵天下人的嘴,用个资历深厚的人,用更对他脾气的吕颐浩吕经略不行吗?但为何是你我?为何即便是绍兴后,还要那般恳切留下李中丞?”

“因为……”一阵沉默之中,赵鼎仰头片刻,喟然而对。“因为官家想要借我们这些人的持重。”

“不错。”吕好问微微颔首,继而严肃起来。“但回头去想,咱们做了一年多的宰执,有些事情,你我却持重过了头……不说别的,若吕颐浩在此,当日议和迎二圣的事情根本就不会有!绍兴的事情也不会发生!所谓舆论也最多指责在他吕颐浩一人身上,因为早在那之前,吕颐浩便能将那些在绍兴离职之人给早早撵出去!诸位,不管后来动荡有多小,绍兴事中,让官家亲自处置二圣,让官家亲自免去那七八十人,依然是你我所谓持重宰执的失职!”

首相赵鼎面色惨白,其余几名宰执,包括御史中丞李光也都面色严肃,便是枢密使张浚也彻底肃然。因为这一刻,终于有人就之前数月的政潮对宰执班子进行了问责……只是这个问责不是来自于赵官家,不是来自于秘阁事件后的年轻官员与学生,所以没有那么正式和严肃罢了。

而且,吕好问还通过将他自己这个本不需要为事件负责的公相一并纳入问责对象,并在私下以自我检讨的方式进行,有效避免了可能的政治风险。

但这依然是一次标准的针对宰执班子的问责。

同时,所有在场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情的责任根本不可能是不问庶务的吕好问该承担的。

责任人就是四位相公外加一个可以称之为半相的御史中丞,就是在指责四位相公和一位宪台没有成功管控风险,没有在政治危机中体现出宰执的担当与能力,没有维护好天子的政治形象。

这是他们的集体失职。

“我……”赵鼎欲言却不知所言。

“事情已经过去了,官家也已经担起了民间的言语,也亲自撵走了那些人,此时多言无益,何况你我尽知,这位官家从不在乎这些,而且也不是你我能约束的。”吕好问话锋一转,依旧严肃。“但你我却须吃一堑长一智,此时要在意的是以后该如何,不然何谈继往开来,以辅佐君王成大事……张相公?”

“哎?”张浚猝不及防,只能应声。

“尧山战后,群情激荡,听说彼时关西颇有些冒进言语,你与关西诸位视相位为囊中之物,而官家却将胡、林、吕、刘等人布置在外,并以赵相公为先,你居次……你可有不服?”

张浚目瞪口呆……这话居然是吕好问问出来的?

但是发呆归发呆,张德远却是即刻醒悟过来,对方是以公相身份居高临下质询,此地又是在这个后宫前宫交界处,允公允私,是半点都不容有失的。

故此,他马上正色以对:“绝无此事!”

“那就好。”吕好问依旧严肃。“老夫以为,官家当日这般设置,是了不起的。因为官家本身是从大局着想,担忧国家被军事绑架,不顾南方民生,仓促北进,以至于内外皆失……所以才用稳重的赵相公为都省首相,而喜欢进取的张相公为枢相,意在平衡。只不过,谁也没想到,这大宋朝廷内里的官员天然求稳,主和者渐渐势大权重,以至于惹出那等麻烦事来,彼时确系是我与赵相公的责任多些,因为我等持重相公本该一开始便拦住这股风潮的。”

言至此处,吕好问只是盯着张浚缓缓以对:“而如今,主和也好主守也罢,被尽数去除,民间骂也骂了,群臣清也清了,补入的诸要害差遣则多为之前风波中持战的年轻官员……”

话到这里,人群中,李光忍不住去看了一眼自己的至交好友陈公辅,而后者却只是面色严肃,束手去听。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吕好问继续凛凛相对张浚。“张相公,我今日主要还是想告诉你,你为主战派魁首,若是以为就此得计,从此不顾国家生计,任由那些年轻人跟帅臣们勾连一起,然后在军事上喧嚣起来,便其实是犯了与之前赵相公和我一般无二的错……不过是弄反了方向,又将官家一片苦心倾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