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秋风(第2/4页)

但是,与乌林答泰欲怒气勃发、郑修年战战兢兢不同,其余几人,也就是秦桧、洪涯、韩昉、乌林答赞谟四人回过神来后,却又面面相觑起来。

无他,温敦思忠不应该在燕京的——他已经外放河中府足足一年了。

这种人此时回燕京,怕是朝中要有事的!

但是,大庭广众之下,更兼众人立场并不尽同,也不好交流,只能压下种种惊疑,强作笑颜,然后按时抵达了尚书台。

而到了此处,只见尚书台内外早已经人山人海,仪仗、甲士、旗帜密密麻麻,燕京权贵们更是随处可见。

当然了,秦会之一行人根本不必在外面等,乃是一起弃了护卫,进入尚书台,却是直接进入尚书台主殿,拜谒了国主与三位执政大王中的两位。

随即,晋王领都省首相完颜讹里朵、魏王领枢相完颜兀术便一起请同样一身戎装的国主出殿。

叔侄三人来到殿外,直接就在殿外空地上上马,然后都省副相完颜希尹、枢密院副使秦桧以及完颜银术可、完颜挞懒、完颜乌野、完颜蒲家奴、乌林答赞谟、乌林答泰欲、韩昉、洪涯……等等等等女真权贵、中枢高级官员,乃至于郑修年这一类中级文武官员,也各自上马簇拥起三人,其中国主稍微在前,两位大王落后半个马身,就一起出了尚书台。

来到外面,更有候在此处的各族头人、燕京权贵、各级军官拔刀亮刃,欢呼雀跃。

到最后,在御前合扎猛安的带领下,却是渐渐整齐起来,先是一起高呼,愿国主能活一百二十岁,再呼愿晋王殿下与魏王殿下受到庇佑,前者永远不会得病,后者则永远不会受伤。

折腾了一阵子,两个合扎猛安开道,各家各族各带武士相从,纷纷然沿着燕京城内的主干道,一路北走,出了燕京城。

然后,城外等着的后勤队伍,也适时跟上。而此时乌林答泰欲也早早脱出队伍,绕行城西,带着早就准备好的五个猛安一起追上御驾,随行北上。

原来,昔日少年国主正是初秋生日,而这个生日一过,便已经虚岁十五了,而既然到了十五岁,那作为以武立国的大金皇帝,总要展示一些武勇的。

而今日,众人这般折腾,正是要随这位大金皇帝第一次出行首都,进行秋狩。

为了确保这次秋狩的顺利,对这个国主有一半抚育之恩的辽王、太师领公相完颜斡本,早早便率领剩下两个合扎猛安先行出关进行准备了。

所谓晋王领都省首相完颜讹里朵也在出城十里后便直接折返。

最后,便由魏王完颜兀术辅佐着国主,率领庞大的秋狩队伍,一路向北而行——他们此次秋狩目的地的第一站,并非是东北面的大金国旧都会宁府,或者辽阳府,而是辽国旧都,俗称上京的临潢府首府。

也就是耶律大石的家乡了。

其实,此举倒算是某种题中应有之义……昔日辽国皇帝为了国家稳定不停去慰问女真头人,今日女真皇帝为了国家稳定当然也要去慰问一下契丹头人。

礼尚往来嘛。

尤其是眼下,考虑到临潢府西面的蒙古人日益活跃与壮大,更是考虑到南面赵官家的强势外交包围联盟政策,此时往此处去,应该会极大震慑东蒙古王合不勒以及临潢府契丹诸部,还有那些夹在合不勒麾下东蒙古联盟与临潢府之间的墙头草才对。

秋高气爽,女真甲骑威名尚在,军纪尚存,再加上这是国主十五岁之龄第一次戎装临军,政治意义极大,所以北行途中,倒没几个人敢闹出事端来。

于是不过数日,御驾便平安抵达塞外要地兴华一带(今承德一带),并驻扎到了滦河畔。

当日晚间,魏王完颜兀术主持了一次‘御前军议’,那是决定放弃走东北面大定府,直接顺着滦河上游的空旷地带,向临潢府进发……理由有三:

一来,避免这么庞大的队伍进入繁华地带扰民,尤其是侵扰秋收;

二来,滦河上游的空旷地带适宜行军,也适宜围猎;

三来,靠着西边走,更容易震慑蒙古人,快速抵达临潢府则更容易震慑契丹人。

魏王殿下说的头头是道,谁敢反对?

自然是齐齐通过。

须知道,完颜兀术自从去年狼狈自西京撤回后,端是有不少塞外老派权贵打着部落民主的旗号趁机攻讦这位魏王殿下的……但是,谁也没想到,非但是向来属于完颜三兄弟嫡系的东路军诸将,西路军诸将居然也都纷纷支持完颜兀术。

拔离速以下,西路军诸将一起随东路军诸将上书表态,大意是这一次真不怪魏王,只是对面那个赵宋官家素来是个有心眼的人,恰好抓住了大金国正准备战略撤退的当口,趁着大金国无法下定决心渡河搞决战的空档,大举进发,搞得好像是对面宋人占了好大便宜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