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暴露了学渣属性(第2/3页)

当初太皇太后给九岁的皇帝准备后宫,确实有让官家多生子嗣的想法,但揠苗助长,终究会出现问题。

要是按照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前的性格,他早就忍不住说了。

可差点因为诋毁皇帝而身首异处,让他明白了皇家的事,自己少搀和为妙。

原以为自己又犯下大错的苏轼,没想到是自己弟子的小妾家人来巴结他,这才心头拨云见日,心情顿时好了起来。既然是皇帝身边女人的家人给自己送钱,等于是徒弟给老师送钱,他拿着完全没有心理上的负担。刘家送来的礼物,他自然不会傻到送回去。于是苏轼让李逵将刘家送来的东西分出来,李逵也答应了下来。

心情大好之下的苏轼,觉得他该给徒孙传播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说:学问。

和颜悦色的苏学士很常见,但正经的有点严肃的苏学士却不多见。要是熟悉父亲习惯的苏过再边上,自然明白这是老爹要拷问李逵的学问的环节了。苏轼表情严肃的问李逵:“人杰,学到哪里了?”

“唉!”

李逵下意识的答应了一句,可头皮已经隐隐发麻了起来。

还是没有逃过老苏的究级奥义,考校学问。别以为李逵委屈,他之前是立下大志向,要苦学来着。但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获得一个文人的身份罢了。有目的苦学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懈怠起来。

再说了,这个时代的文人坚定的认为书中有数不尽的道理,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治理百姓,如何治理国家。

但问题是,这些对李逵来说根本就没用。

不是说大话,就是现在给李逵一个县的地盘……唉,不是让他带领百姓造反,而是让他治理地方。他完全能够带领百姓玩出花来。当然,造反他也很专业。

首先,作为牧民官员,首要之务就是——馁靖地方。这对李逵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有土匪山贼祸害百姓,他能亲自带头去灭了;有恶霸之类的祸害地方的刺头,他也能分分钟让对方感悟人生的真理——活着比啥都重要。

接下来地方馁靖了,百姓得到了安抚,就该发展地方经济,比如说发展地方优势产业。

政府牵头之下,只要处置得当,找准目标,给予一个恰当的定位,致富乡里不是梦想。

这些听着似乎有点熟悉,没错,这就是扶贫。

李逵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吗?

听都听会了。

他闭着眼睛就能把一个大宋的贫困县在几年内治理成为大宋的百强县,跟玩似的轻松。至于说治理国家,看当什么官。反正他都不露怯。

说白了,他就是缺少一个官员的身份而已。

武职他不要,太埋汰。

以前他以为只有科举一条路,但现在他发现,进士身份其实也能运作一番,他甚至有点眉目了。这时候读书的心思就不如之前那么重了。

至于装点文人门面的学问,他自然要学的,可是只要能够过得去,他就满足了。

反正苏轼的儿子都能落榜,他李逵落榜也不丢人吧?

苏轼哪里会想到李逵存着这等龌蹉的心思,简直是给苏门抹黑。见李逵默不作声,反而追问道:“人杰,可曾学过《左传》?”

苏轼心说:这必修课应该学到了吧?他十四岁的时候,《左传》都能倒背如流了,自己家儿子苏过也在这个年纪熟读《左传》,苏轼天真的以为天下人和他家情况差不多。

可没想到李逵腆着脸道:“师祖,还没学呢?”

“《易》呢?”

苏轼觉得李逵再不济,也该学过这本书吧?毕竟学史为了施政,学《易》为的是趋吉避祸,顺应法度。这可要比史学要简单的多了。很多高深的学问要提早学,比如说《易》,因为这些学问会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时时得到感悟。循序渐进是重要,但囫囵吞枣并非毫无好处。

史学难就难在了祭祀战争施政谋略……等等问题都一股脑的放在了历史事件之中,不深挖,根本就琢磨不透。

《易》?

天道的感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悟出些道理来。属于看似没用,却能经常给人惊喜的学问。

李逵有点傻眼不已,心说:师祖,您老不能用自己读书的标准要求我吧?太打击人了。易经之中他倒是知道几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多少印象了。主要是这本书都起来晦涩不堪,光看书没人在边上讲,连文辞都难以理解,更不要说融会贯通了。这需要人生的阅历积累,才能悟出真正的道理。

但他哪里敢说出来?

苏轼觉得询问的方式有点不对劲,于是蹙眉道:“可曾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