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从平庸到惊艳(第3/3页)

“对租用官田的百姓,因为水利失修,官府不想承担修缮费用,可以让百姓自己修缮。费用承担在租金之中,或者水利修缮之后土地产出多了,还是按照原先的标准征收,调动百姓积极性。”

“道理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就一条,官进民退,民进官退而已。一切都以增加本地的粮食产量为首要。官府提倡引导,却具体的选择让百姓去做,毕竟官府一直在,但官员三年一期,新官上任改变了旧政,数年心血毁于一旦也不是不可能。”

“其次就是工坊,鼓励工匠革新技术,给予奖励。私人工坊,官府可以帮忙扩大规模,寻找合作。缺资金的,给予资金支持。”

……

从中午,李逵一直说到了傍晚,其中苏轼还问了很多问题。

唯独让苏轼很不爽的是他刚刚训了李逵,这会儿他没脸将李逵说的用笔记录下来。好在他的记忆超群,几乎能够全部背下来。

可惜,临了,李逵还是让苏轼气个半死:“师祖,我刚才都是胡说八道,你听过当个乐就完了,别瞎试,万一出了事我可不会承认是我说的。”

苏轼刚想夸李逵几句,以示鼓励,听到这句话,啥心思都没有了。

但李逵的才能让他看到了,务实,处处都是解决的办法。要是王相公早四十年遇到李逵,还有章惇和吕惠卿什么事?

至于李逵的表现,对苏轼来说,简直就是惊艳。

虽然,这小子书读的一塌糊涂。

李逵终于被苏轼放了,也不能说是放了,而是让他吃饭去。继续在家里呆着。

这时候来请父亲用膳的儿子苏过走进了书房,默默整理了一些手边的书稿,一边对苏轼劝道:“父亲,师侄虽然年幼,但是才思敏捷,才学出众,学问着事扎实……”

苏轼吃惊的看着自己家的儿子,他就闹不明白,苏过所说的那个师侄还是李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