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诗言志(第2/4页)

写年也不难。

而且还可以引申成为两个意思,一个是春节,另外一个是流年,珍惜好时光。

反正,写起来也不难。

可李逵这名字太缺德了。

逵。

这个字是啥意思?

三尺厚土层层累,车轮辘辘通八方。

这就是一条路啊!

对张松年来说,还是一条绝路。

张松年搜肠刮肚,想起来古诗词里有逵字的也不是没有,《诗经》有一首《周南·兔罝》就有逵字:‘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诸侯们抓大老虎的场景。诸侯的武士们将大老虎从林子里赶出来,到大路上下套,弄死它。也有人说是抓兔子,要点脸行吗,诸侯出城狩猎,怎么可能抓小兔兔?必然要将狩猎的目标定为虎豹老罴,才符合诸侯们的身份和地位。杀条狼回去都跌份。

张松年面如考妣,心说:“爷们这就死在老虎和大路上了,缺德的李逵他爹,起什么名字不好,非要起这么个破名字。”

别说言志诗了,就连普通的诗,张松年也有点抓瞎不已。

‘三尺厚土层相垒,宝马雕车走八方’这句还是张松年憋了这么久,才憋出来的,不说好不好吧,关键是有了上阕之后,写下阕就容易多了。立意之类的完全不考虑,就为了写出来糊弄过去的玩意。

可突然间,李逵丢出来一首言志诗,顿时让他傻眼了。

他是不是也要和李逵一样,写一首言志诗?

还是干脆,磕头下跪,干脆认输算了。要是他首阳书院的同窗没有开口说什么言志诗,张松年大可装作不知道,然后给自己个台阶,抱拳道:“兄台志向远大,这大宋的天下还需要你我戮力奋进……”

差不多就行了。

大不了就是输了,也不是没有输过。输一次,和输第二次有什么区别?

可是被同窗戳破,顿时让他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整个人都被悬在了半空中,上不去,也下不来。

他是说好呢,还是不说好呢?开口就是丢脸,说了,自己这首阳书院首座的身份岌岌可危,威信一旦丧失,想要继续培养起来,难度不亚于重新竖立一遍威信。但要是不说,岂不是未战先怯,摆明了是认输,是投降,膝盖骨还要不要?

“朱达洋,等送走了这两尊瘟神,爷们和你不死不休!”朱达洋也就是张松年的同窗,首阳书院的上舍生,这货刚才第一个说‘言志诗’,简直就是个猪队友。

不过朱达洋显然有着很强的求生欲,他看到了大师兄目光中的阴霾,似乎也感觉到了自己说错话了。至于水平,他完全不相信大师兄能够碾压李逵,甚至多半猜测,大师兄的诗作出来之后,肯定要被李逵打脸了。

机智如朱达洋,装模作样的偷偷用眼神对视了师兄一眼,随后略带悲凄道:“刚才,选错了题目。”

哈……

别说李逵了,就连张松年都傻眼了,还有这操作?

眼瞅着要输了,突然耍无赖,这对于首阳书院的学子来说,打击是全方位的。

主要是面子上实在下不来,说好的打脸苏门第三代,可为毛,最后自己的脸上火辣辣的发烫呢?

而学长朱达洋更是让他们有种脑袋钻到地上的冲动,脸不要了,也要赢,但是你至少也该问一问大家的意见吧?

可朱达洋不这样,反而很干脆的替代张松年道:“我们认输。”

认输?

首阳书院的学子有点诧异的看向了朱达洋,但随之而来的是元气满满的正义之气,他们虽然失败了,但也是有担当的失败,比那种如同丧家之犬的落败,要不知道多少。

就连张松年也松了一口气,面对李逵丢出来的诗,他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如果继续下去,按照文人的流程,就该是写在纸上,题记,将事情的始末写下来,然后写上年份。比如说,过少室首阳山,偶遇首阳书院学子张松年,其子笃于学问,相谈甚欢,临别,以诗赠之。

然后,张松年运气差一点的话,会随着这首诗的流传,一直被读者所记住。

运气再差一点,有小道消息,还可能将他带着同窗拦李逵的一幕都记录下来,真要是这样的话,张松年面临的将是遗臭万年,反正丢人是丢到家了。

朱达洋替他认输,张松年并没有反对,反而有点感动,这才是好兄弟,反应太快了,太激灵了。

可朱达洋会是省油的灯吗?

他不是,他反而理所当然道:“这一轮苏门胜。比下一轮……”

还没等他说完,张松年实在忍不住了,捂着朱达洋地嘴,拉着他就去小树林了。等到周围没人了,他开开口问:“你怎么又要横生枝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