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简单粗暴(第2/3页)

李逵终于开始说自己的策略:“学生以为,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这《治平策》所谈及的问题,自然可以用百姓的迁徙来解决。学生认为,中原百姓聚集,人口众多,但中原土地有限。有道是,苏杭熟,天下足,我朝励精图治,为何不能再选一水土肥美,地势平缓之地,开创我大宋第二个苏杭呢?”

李逵当然知道两湖的重要性,明清时期,就有两湖熟,天下熟的说法,再也不说苏杭。但问题是,如今是大宋。开发一个十万平方公里的粮仓,耗费一两百年都很正常。他一个还没有当官的平头百姓,怎么就知道两湖可以耕种的农田会很多呢?

舆图,可是国家最高机密好不好,是军事秘密。等闲人根本就看不到,就连官员想看,都需要备案。不像是后世的地理课,随随便便就把地图给拿出来了。

大宋有些闭塞地区的百姓,跑出去几个县,连自己家在哪里都说不清楚。

李逵虽有走南闯北的经验,但也不足以说明江汉平原有多大,可以养活多少百姓。洞庭湖周边又能养活多少百姓。

这根本就不该是他一个还没做官的士子该知道的事。

就算是做官了,他也不该知道。除非他在和舆图有关联的部门任职。比如说兵部,或者三司使之类的衙门。

不过,李逵的话给赵煦提了个醒,皇帝似乎被说动了,扭头看向章惇。要论对大宋疆土的熟悉,朝堂上真没几个比得上章惇。这位带兵南征北战过,也做过三司使,地方上的履历也非常丰富,就见章惇闭着眼睛想了想,颔首道:“似乎两湖路可以试一试,只不过太慢。”

张商英傻了,他原本以为章惇会跳出来大骂李逵胡说八道呢?

没想到自家大佬投敌了,这比当年王安石欺负他更让人绝望啊!

李逵并没有结束话题,接着道:“陛下,诸位大人,学生第二个迁徙,也就是中策,就是将大宋百姓不断向南洋迁徙,在吕宋,占城,等地聚集在港口周围,乃至汇聚成城市。只要人数够多,我天朝就有派兵保护侨民的理由……”

他原本想要说殖民来着,可大宋不兴这一套,谁要说殖民就必然血腥无道,穷兵黩武之类的一堆高帽子丢过来。这是要被所有士子的唾沫星子淹死的局面。所以,李逵在心头权衡之后,开始换了一个相对能接受的词:“至此,我大宋王化南洋土人,且南洋地域广阔,只要时机得当,二十年数百万人不成问题。”

“这……”

李逵虽说的是王化,但意思还是那个意思。占领港口,然后以港口为中心一点点的往外推,这哪里是王化,这是蚕食好不好?

“这是中策,最稳妥的策略。只要我大宋的百姓一直往南洋迁移,占领数十个港口之后,南海既成我大宋后院之池塘矣。”

心动不?

反正别人不知道,赵煦就很激动,鼻子都红了那种。他感觉到自己身体里的热血仿佛要沸腾一般,开疆拓土,这才是个伟大的皇帝该建立的功勋。他恨自己的皇奶奶宣仁太后高氏,不仅仅是大宋在高氏的主持下,他老爹神宗皇帝的变法付之东流;也不仅仅是高氏,还有元佑党人不重视他;更重要的是,高氏将神宗皇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下的河湟之地给丢了。

也就是说,神宗皇帝一辈子的战功,在高氏手里化为乌有,赵煦要为自己的亲爹鸣不平。

“接下来就是第三策,西北数路,州二三十,百姓才几百万,全赖西北兵事不利,番邦霍乱。此乃我大宋心腹之患也,灭西夏,将我百姓迁徙到兴庆府未尝不可?”

“西夏,你一个书生……”

张商英觉得李逵有点痴人说梦,他一个还没当官的书生,还敢说灭西夏?当然,张商英也知道李逵这厮看着都不像是书生,尤其外界传闻,李逵打遍御拳馆无敌手,最后御拳馆馆主周侗不得已认了李逵为师弟。

当然,这些都是传言,当不了真。

不过,张商英觉得李逵要是去了西北,也没什么,至少眼不见心不烦。

章惇本来就有灭西夏的心思,主要是他先想把保守派都摁死了,在想办法灭西夏。普通的战争,对于大宋来说,年年打。规模在几千,上万人的厮杀,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灭国战,朝廷需要准备筹措的粮饷和军队,将是一笔天文数字。

如今的大宋,恐怕需要缩衣减食十年才能拿得出来这笔天文数字的物资。

这还需要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

不过李逵并不满足于西夏,而是大言不惭的说:“西夏不过是其中一个目标,也可以是大理国,当然也能是辽国,咱们可以将百姓迁徙到这些地方,减少我中原腹地人口太多的困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