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骑虎难下(第2/3页)

其实,呼延灼虽说是大宋开国将领呼延赞的子孙,但在将门之中,能够维持三代显赫的已经不错了。

能够将富贵延续上百年,一直从大宋开国到如今的将门,也就是几个而已。

曹氏就不说了,大宋开国功臣,其祖为大宋背锅王——曹彬。他死后,还被追赠中书令、济阳郡王,谥号“武惠”。可见真宗皇帝是明白曹彬的苦衷,一辈子都替他爹赵光义背负了骂名,当儿子也不能让功臣心寒。而且因为曹氏联姻皇帝,后来他家的郡王王爵给保留了下来。

亳州高氏,也是大宋开国将领高琼。但真正发迹还是在高滔滔嫁给了英宗皇帝之后,经历英宗、神宗、元祐。尤其是高氏立赵煦为皇帝后垂帘听政,地位超然,惠及家族数百人。

还有西北一些将门,因为防御西夏,才越来越显赫。种氏和折家就是如此。

但呼延家族,并不显赫。

他家显赫的就呼延赞及其子二代,在宋初被皇帝赏识,屡立大功。

但是抛去呼延家族第四,第五代之后(呼延赞是太原呼延家族第三代领军人物),呼延家族的身份已经不如五十年前好使了。

当然做官不用担心,将门子弟在军中升迁很快,做到高级将领也有希望。但呼延灼不一样,他家在军中没靠山了。

这就是现实状况,呼延家族没落了。

(呼延家族在宋朝前期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北宋后期,已经不显赫了。反倒是后来话本《呼延将》将呼延家族吹上了天。动不动称王,族内人才济济,战无不胜。可宋朝有王爵的家族一共有几个?曹国舅倒是真的有郡王王爵,还有宋初太原郡王王景,被封为郑王的后周国主柴宗训,符彦卿的魏王还是后周皇帝赐封的,到了宋朝没有被夺……加上向氏,里里外外,北宋就五个有外姓王爵的家族,追封的不算。)

呼延灼之所以站在李逵门前堵门李云,主要是气不过。

要是寻常的武举,他也不会参加。但是绍圣元年的武举,却让他有所企图。

企图的原因就是皇帝亲政,需要信得过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皇帝最信得过?

答案只有一个:皇帝亲自挑选出来的人才。

甭管是科举,还是武举。

绍圣元年的这一科,必然会成为小皇帝赵煦最为重视的一次人才选拔。要是之后的科举或者武举,或许次数多了,皇帝也失去了新鲜感。但绍圣元年却不会。

原本以为,凭借他手中的双鞭,还有自己勇冠三军的实力,这绍圣元年甲戌科的武状元非他莫属。

只要得到了武状元,他就能在皇帝面前有了印象。

选官的时候,就有机会进入殿前直司门下,而不用去马步都指挥司门下做官。前者可以在京城做官,后者就要出京城了。

就呼延灼家族的底蕴,已经无法运作他进入京城的核心禁军之中做官。武状元,是他唯一的机会。至于说去各地马步军司下做官,升官慢且不说,做到五品官,已经到头了。在地方上,顶天了做到都统制,在军州也就是都虞侯的官职。

说起来,刘葆晟就是这样的经历。

做到了都虞侯,上头的都指挥使他只能眼热,但没份。

呼延灼是有野心的人,如今年纪也轻,心里头还想着光大门楣的心思,将呼延家族拉进大宋的高级将门之中。

但一个李云,却让他的谋划都失算了。

心中空落落的呼延灼只能将满腔的怒火撒到了李云的头上。再说了,武举第二名不服气武状元,私下里要求比武,附和武人的习惯。这在京城就算是让皇帝听说了,也不会降罪与他。

李逵出门去衙门,如今他在太史局坐衙。也算是在皇城之内,有了个办公的地方。

他看到堵在门口的呼延灼,热情道:“呼延将军,来啦!”

呼延灼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来,还有一大帮子看热闹的主。都是闲的没事做,过来看武状元和武举第二名了解恩怨情仇的懒汉。

说白了,就是来看大戏来的。

见李逵出门,街头的闲汉浪荡子,也知道李逵可不是他们能得罪的人,急忙躬身道:“李直秘辛苦。”

“为陛下分忧,乃我分内之事。”李逵悲天悯人的说着,这话连他自己都不信。随后笑盈盈地对着呼延灼。

后者无奈,只能硬着头皮对李逵行礼道:“李直秘叨扰了。”

李逵摆摆手道:“要不去家里坐坐?”

“不用了。”

李逵家里四五十个壮汉,都不是易于之辈,还有个拿着槟铁棍的大汉,就连他对上,也是心中没底的厉害角色。

呼延灼哪里敢进李逵家门?

看前面黑洞洞……唉,不对,他根本就没有想过和李家人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