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殿上虎(第2/3页)

皇帝的态度暧昧,虽然要绍述神宗气象,但皇帝赵煦似乎也感觉到了,将保守派都赶走之后,似乎朝堂上都成了变法派的一言堂。留着苏辙,似乎对他也有好处。不得不说,赵煦跟着三叔公别的没有学到,但是平衡之术倒是颇有建树。

张商英也看自己要凉,急忙认错:“陛下,臣失言了。”

赵煦根本就没有宽恕张商英的意思,反而看向了刘安世,这个人他印象太深刻了,当年司马光、吕公著、甭管多大的名头,都让他喷过。关键别人喷是攻讦,他却是站在大宋的立场上针对执政者的错误,谁也挑不出错来。

说实在的,刘安世这样的朝廷大臣,别说宰相,就是皇帝也会怵他。

好在赵煦亲政之后,刘安世神奇的竟然没有一次喷他。倒是让刘安世在皇帝这里,获得了不少好感。

“张卿继续说下去!”

刘安世正色道:“陛下,臣以为李直秘说的话在理由。有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历磨难,勿言易。御史台是朝廷的风宪,是整肃纲纪之所在。御史之中,读书读的好的大有人在,但眼见和能力不足以理论朝廷施政者亦大有人在。不明军旅边塞的,就让他们去军旅边塞;不明地方政务的,就去磨练政务。御史要有务本之心,才能平地惊雷,言之有物。”

“大人,可是我是文官,怎么可能去带兵打仗?”

张商英真的绝望了,他没想到原本欺负李逵妥妥的事,竟然引火烧身,这真要是去了西北,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可是刘安世却根本就不为所动,冷冷道:“沈存中公,也曾做过左司谏,他能在西北领兵打仗,你为何不可?”

沈存中公,就是沈括。

大科学家其实在大宋做了很多事,当然官也不小。

至于领兵打仗,还真的打过仗。当年永乐城之战宋军大败,当时官至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的沈括带兵去救援,然后大败而归。这是他人生中唯一一场大败,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仕途。

刘安世要是不说沈括,张商英也不觉得,可是一说沈括,顿时心惊胆战起来,这可不是个什么好榜样。没错,沈括是做过左司谏的官职,从四品的高官,算是门下省的高级属官了,在御史台也仅次于从三品的一把手御史中丞。可问题是沈括是反面教材好不好?

没看见,沈括在经略鄜延路之后,以一场惨败黯然收场,然后一路被贬谪?

其实,沈括别看他是个科学家,可实际上,打仗也有一手。在西北的时候,打过不少打胜仗。计策用的贼溜,就是这位老大人有一点不好,总喜欢附炎趋势的做派。当时朝廷派遣给事中徐禧权衡军中。明明是主帅的沈括竟然对徐禧言听计从。原因嘛?太简单了,徐禧是皇帝派来的人,官职虽然比他低,但代表的是皇帝,沈括被徐禧狐假虎威了一通之后,决定从了。之后就有了永乐城惨败。

可问题是,沈括是虽说是文臣,可是真的会打仗。要不是关键时刻,老毛病犯了,他说不定又是个范仲淹。不是说人品,而是经略西北的能力。

沈括有能力,就是面对强权,忍不住膝盖有点软。

这也不是大毛病,反正文官之中他这样的习惯的人真不少。

可张商英呢?

让他带兵打仗,他怎么死都不知道。

张商英觉得自己应该自救,不去西北,为大宋管理地方也是好的。不得已,张商英只好硬着头皮自荐:“陛下,臣不善兵,但施政还能做,臣愿为陛下做个牧民之臣。”

“哦,施政有道?”赵煦对张商英不太了解,就知道这个人一直很跳,也不知道跳些什么。

赵煦询问杨畏:“杨卿,张司谏在地方上的政绩如何?”

大人打脸。

杨畏是老谋深算的人,他早就看出了张商英的心思,想浑水摸鱼,在大佬之中左右腾挪之后,捞足资历。

但是张商英的政绩,真的很丢人。

吏部的人很快就从皇城内的档案之中,找出了张商英的履历。结果……

杨畏惊诧的看向了张商英,问道:“张大人,你中进士二十年之后,还做过酒监?”

酒监是个杂官。

一般是贬无可贬,或者恩荫官的新手官职。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当地的酿酒作坊进行收税。从九品的文官已经是给他脸上贴金了。

对于张商英来说,这又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当年他谋划朝堂大佬失算,然后被无情报复。

张商英这辈子其实都是在做着反复的事,陷害人,有时候成功了,有时候失败了。成功了好说,失败了也不见得一定倒霉。但是张商英是个有理想的人,普通的人他都不稀罕陷害弹劾。所以,一旦失败,对他来说,不死也得脱层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