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心系大宋(第2/3页)

安焘可不认为自己在西夏有这么大的面子,这都快赶上西夏的国主出行了,至少在他看来,王爷都不见得有李逵这等派头。

他忽然想到了之前在宫中,皇帝和大臣们担忧的一件事,要是李逵这厮在西夏太舒坦,不想回大宋了,该怎么办?

想到这个可能,安焘也是吓得后脊梁冒冷汗。

抬头看李逵的目光很复杂,拳头攥紧了又松开,反复几次,自己心里也不敢笃定了。可让他开口问,老头却迟疑起来。万一是真的呢?李逵留在西夏万一真当上了王爷,不回大宋了。他作为使臣,肯定要怒骂李逵不忠不孝,然后大概率被李逵给扣押,要是宁死不从的话,很可能会死在西夏。

安焘偷偷从衣袂里摸出一块方巾,掩饰着擦着额头的虚汗,刚扭头,却发现李逵的视线落在了他的额头,尴尬道:“这天有点热,都出汗了。”

阮小二跟在李逵身后,抬头看了看天,迟疑道:“都快下雪了,会热吗?”

安焘也是直肠子,可他却差点被阮小二的心直口快给破功了。这货不揭自己的老底,难道就会死吗?

好在李逵站在台前,伸手道:“学士,里边请!”

安焘是枢密院学士,枢密院学士的级别很高,比龙图阁学士高一级,就比观文殿、端明殿、资政殿学士稍微低半截。大宋的习惯,如果安焘是枢密府副使,那么就会称呼‘使相’。当然,‘使相’已经失去了在唐朝时期宰相别称的用途。

节度使、枢密使、中书、门下侍郎、左右尚书仆射,都可以成为‘使相’。元丰改制之后,开府仪同三司殊荣的大臣,也能称为使相。

但实际上,大宋的官场一般都不会称门下中书侍郎为使相,会尊称为相爷,或者左右相;左右尚书仆射也不会称呼为‘使相’反而尊称为左右执政。

有学士身份,却开府仪同三司的官员,也不会喜欢听‘使相’。

久而久之,使相就只有一个衙门的派遣官员会用,就是枢密院。枢密副使,一般不会在京城,而是统帅大军的最高军师掌管。在地方上任职要比在京城多,地方官员为了巴结,会称呼‘使相’。

更多的就是节度使,获得开府仪同三司荣耀的朝廷老臣,才会被称为‘使相’。

安焘是同知枢密院事,李清臣要是出京的话,他代替枢密使行使枢密使职责,是名正言顺的枢密院二号人物。按照皇城衙门的惯例,他更喜欢被人喊做‘学士’,而不是‘使相’。毕竟‘使相’的身份大部分都是失去了权力的隐退老臣。

文官,尤其是在任上的官员,一般都很忌讳和隐退老臣被归在一起。

听到李逵称呼他为‘学士’,这让安焘放心了不少,至少规矩没有破,还有救。

“好,好,人杰一起走。”

两人虚让了一阵,却让安焘身后的耶律保机很奇怪,李逵的样子……这么说也不该是文官的样子。大宋文官的尿性,他们除了同类,根本就不会对任何人好脸色看。

似乎耶律保机的心声,似乎得到了李逵感应了似的,他回头看到了耶律保机,迟疑道:“这位是?”

“辽国使臣,耶律保机。”

安焘尴尬的介绍道,他可没脸说大宋从皇帝到宰相,都被不要脸的辽人给威胁了。就连他这个谈判使臣,也没法甩掉耶律保机这个尾巴。

当然,后者也很无奈。

从上京赶来的辽国使节,去了兴庆府,他只有赶到兴庆府,才能拿到自己辽国使臣的身份。但他身上还有另外一个任务,监视宋国使团和西夏的谈判结果。

要说西夏和辽国之间的关系,就是狗和主人的关系。

西夏多次进犯大宋,要说背后没有辽国一点事,谁也不会相信。而辽国也乐得见大宋被西夏袭扰。他们可以坐等渔翁之利。

李逵不解:“辽国使臣。”他圆嘟嘟,大到过分的眼珠子,贼溜溜地在安焘和耶律保机的身上来回划拉,似乎两人有见不得人的隐情似的。安焘咳嗽一声,无辜道:“李逵,别误会,辽国使臣是从汴梁一路跟随我大宋使团来的西夏。其中另有隐情。”

既然安焘解释了,李逵就不再多问。

只是让辽国使臣住在他地盘,李逵显然很嫌弃,对古哈尔道:“给辽国使团准备住处。”

“得令!”

古哈尔总有一种能力,让寻常之间他和李逵之间的谈话,带上金戈铁马的效果。

耶律保机不想走,双脚钉在地上似的踌躇了好一阵,才在古哈尔不善的眼神下跟着离开。

进入府邸,酒宴早就摆下。

安焘低头看着觥中美酒,心头五味杂陈,原本想着自己来一趟西夏,应该是趟苦差事,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进入西夏腹地才发现,这趟恐怕不仅仅是苦差事而已。甚至还可能是一趟有去无回的倒霉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