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官字两张口(第3/4页)

皇帝是官员的最大上司,和普通官员对待下属递送上来的公文一样,皇帝不能什么都依臣子的心意去做。在勾决的时候,会故意留下一小半等待处决的犯人,重审。而且这是随即的,皇帝哪里知道那个该死,那个不该死?他只是要用自己的权威而已。

即便顺顺利利,一套程序走下来,很多官员的任期都到了。

如果因为有案件没有终判,影响了吏部考评,岂不是要耽误了仕途?

所以,械斗误杀,会经常出现在大宋衙门的判决之中。而发配,根本就不需要走邢狱司衙门,直接在州里就能完成所有的流程。

孟康原先以为自己杀人,应该被李逵截胡,发配到登州,然后被船厂留用。等于说,他这辈子都已经卖给船厂了。他虽然认为自己杀人,是有足够的理由。但绝对不可能被赦免。毕竟杀人案件,地方官也不能捂着不报。

可听李逵的意思,仿佛另有玄机?

忍住心头的欣喜,孟康躬身问:“大人,难不成还能无罪?”

李逵指着孟康道:“之前你说的情况没有故意隐瞒吧?”

“不敢,句句实言,不敢欺瞒大人。”孟康急忙解释。

李逵颔首道:“这事很简单,你杀人了,但同时也立功了!”

孟康瞪着眼珠子还以为李逵在消遣他,他杀人是真的。家人被胁迫也是真的,邓家手眼通天自然也不假。

但李逵却一脸正色道:“你说的这个邓家,据本官了解应该是辽国的探子。此人居心叵测,前两年大河改道进入辽国境内,他们竟然要在边境之地的定州修建船厂。这是要干什么?给辽人做内应,辽国攻入大宋,他们就能给辽人船只使用。这是吃着大宋的小米,祸害大宋的根基,投敌背叛,是彻彻底底的宋奸。虽说,当时的情况是大河改道,路过了定州,但大河改道进入的可是辽境。此贼谋划甚大,幸亏让你发现了,要不然我大宋可就危险了。”

孟康提醒道:“可是大人,邓家应该不过是看到大河之利,想要步先机而已。他们通辽的罪状,恐怕找不出来。”

这已经是说的委婉了,不是找不出来,而是根本就没有。

邓家应该是利欲熏心,做了欺压良善的事。什么通辽,就一个定州的土财主,也配通辽?

可李逵却断然道:“通辽罪状要是没有,本官也不能无端的冤枉人,但这样的人太危险了,不能因为他们没有事情败露,而听之任之。最少,定州再也容不下他们了。朝廷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但同时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为了不让他们继续变坏,本官也将力谏将其族人迁出定州。”

“大人要迁移邓家?”

“万一他们真的是辽人的探子呢?本官为了稳妥起见,会建议朝廷将邓家迁徙去岭南。”

太狠了,这是甭管有罪没罪,都要发配五千里的样子。而邓家已经在他手里死了一个子弟。

孟康倒是想反驳,可却发现他一句话也说不了。都让李逵说了。

李逵吩咐道:“朱富,带着本官的官帖,去请通判陈大人来。”

很快,陈通判匆匆赶来,不明所以地看向了孟康。随即对李逵躬身道:“下官,见过李待制。”

李逵也不废话,直截了当道:“陈通判,本官在你登州发现了通辽大案。”

大宋从皇帝到官员,都说辽国和大宋是兄弟之邦。可真要是大宋有人通辽,必然会处死,这类案件,在大宋可是会朝野震动的大案。可怜陈通判已经五十多了,吓得膝盖都软了。哆嗦着开口道:“李待制,登州可是秦大人主政啊!看在秦大人的份上,给我登州官员一条活路吧?”

李逵在京东东路才几天,已经是获得了个‘李阎王’的美誉。要是换一个人来,就算是天章阁直学士,还真没这样的威慑力。一句话,就吓趴了通判老爷。

可是李逵呢?

不到一个月,就将齐州和青州的官员清理一空。

充军发配的武夫就不说了,光文官被贬谪岭南的就好几个。

要不然,陈通判也不会如此害怕。

李逵当然不会对登州官场下手,他不过是震一下官威。没想到劲使大了,于是不得已宽慰了陈通判几句,毕竟师伯秦少游还靠着陈通判帮忙管理登州。至于秦少游?去崂山访道士去了。大宋知州就是这么惬意。

等李逵说完,陈通判顿时同仇敌忾道:“贼子可恨,如此丧尽天良。大河改道还以为觅得天赐良机,没想到苍天开眼,让他显露无遗,老夫这就去行文报朝廷。”

“小五,将本官写好的奏折盖印,一并送都事堂。”李逵拉着陈通判的手,笑道:“陈通判明察秋毫,本官回京之后必要将陈通判事迹多加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