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和先帝情同手足(第2/3页)

萧常哥来大宋报丧,其实不仅仅是报丧,更多的是想要谈判辽国和大宋今后的疆域和立场。燕云十六州如今被辽国反夺回去了四个州,留在大宋手里的就剩下四个了。

经历过年前一战,辽国对大宋的战争心理优势已经荡然无存,战争没有把握胜利的时候,求和是必然的结果。

辽国派人来刺探,来而不往非礼也,大宋也不能闲着吧?

可是让章惇忧伤的是,没人愿意接收这份殊荣,看着自家的儿子,章惇无奈道:“索封也拒绝了。”

“这样下去,就没有可派了。”

这是没办法的事,如今宋辽关键时刻,甭管是大宋还是辽国,带回去的是对方错误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朝堂,责任很大,普通人根本就承受不起。

其次,真要是正常出使辽国,很多大臣都不会拒绝。

主要是给辽国皇帝耶律洪基送葬,这事有点埋汰,没几个大臣愿意。

一方面,责任重大。另外一方面,吃力不讨好。

而且不同于以前大宋派遣辽国的使臣,一般都是新科进士,在秘书阁磨砺几年之后,就有机会出使辽国,回来升迁成中书。

算是入了都事堂的官员,官职不高,但是在大宋的核心部门,权力很大。大多数初入官场两三年的文官都巴不得遇到这等好事。

可这一次……

不是低级官员可以参与的,至少四五品以上的文官才有资格代表大宋,去辽国出使。

一方面,这样的文官,都是老家伙,少有几个年纪轻的,都是底气十足的硬角色。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出使辽国,维护大宋国体的这份殊荣。

其次就是,大宋如今对辽国在国力和军事上双双占优。

大宋的官员去了辽国,很容易引起辽国贵族的激动,甚至被刁难。一旦表现的弱势了,回来就有可能被御史背刺。

至于李逵?

他自然不怕辽人,可问题是万一辽人扣留了李逵呢?

章惇其实也就是想一想,根本就没有打算派李逵去辽国的心思。他其实看中了蔡京,可惜,蔡京昨日就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他:“章相,在下老眼昏花,怕去番邦,耽误了相爷的大事。”

章惇有什么大事?

他就是想要知道辽国的真实想法,可是蔡京根本就不上套。

对于蔡京来说,从能力上来说,让他去辽国走一遭,肯定能看出辽国的底细。从钱粮,防御,城池,人口……这些都是蔡京的强项,足够让他从这些蛛丝马迹上,看出辽人的真实态度。可是他不想去,出使辽国他又不是没去过,二十多年前就去过。

回来就立功了,升为中书。

这是他中进士之后的第三年去的辽国,那时候,他恨不得为大宋豁出命去立功?好给自己升官做准备。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蔡京也是经历过风雨的人了。

三品的学士他当过,二品的尚书他也做过,四五品的官职更是不少。从地方到朝堂,他除了从一品地官职没有做过,啥没经历过?

他要是想要升官,二品以下的官职根本就不能让他动心。

除非从一品以上。

可这个官阶对应的官职就高了,枢密使,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左右尚书仆射,文官就这么几个,还得加个资政殿大学士以上的殊荣,这是副相的官职,其中还包括一个宰相。

蔡京不认为自己去趟辽国,就能立下这样的功勋。

除非他去辽国,将辽国新皇帝耶律延禧给药死,要不然凭什么如此富贵冲天?

既然想要的得不到,还不如在京城发财。

这日,章惇又找上了蔡京,两位曾经也是颇为投机的变法派新贵。神宗皇帝大行之后,蔡京作为蔡确身边的左膀右臂,彻底掌控了整个开封府。当时蔡京甚至打算了杀了宰相王旦,干一场大买卖。当年章惇是枢密使,压根就不知道蔡京如此胆大妄为。

“元长,你就不考虑一下,去了辽国,回来之后翰林之中必然有你一席之地。”

章惇没办法了,两个翰林学士,官阶是一样的。一个是翰林学士,一个是翰林承旨学士。前者管科举太学文举,后者管朝廷旨意。都是三品高官,而且身份高贵,不是寻常人能做的高官。

可是这一切,在蔡京看来,都是过往云烟:“章相,翰林院两个官职我都做过,诚惶诚恐之下,屡次出错。京才疏学浅,恐怕不能胜任。”

蔡京一开口,将章惇气个半死。就蔡京的官场丰富经验来说,他的履历比苏轼都要丰富,都是站在过山巅,同时也被推下悬崖之人。秘书省、都事堂、枢密院,尚书省……京城的官职他大部分都做过。还两次入主开封府府尹,元祐时期还被贬谪去了南方,官场经验不可谓不丰富。想要用官职诱惑他,真的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