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采薇(第2/2页)

荀彧只谦然一笑,未应下此言。

刘协缓缓道:“首阳采薇,何曾得见?”

荀彧长睫一颤,深深拜下。

首阳采薇的典故,乃出自当朝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

相传,周王灭了商朝,有两位商朝的旧臣感念商王的恩德,不愿向周朝效忠,就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齐齐饿死。

这两位商朝旧臣,名为伯夷、叔齐,后人常用此典故象征守气节、不惧生死之人。

刘协此言,已坦然露骨,几近当面质问他是否为汉朝忠臣。

荀彧不得不拜。

“为人臣子,自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1]’。”

听到想要听的话,刘协眉眼微松,亲自将荀彧扶起。

“尚书令请起。”

荀彧依言起身,仍低垂着头,谦和恭谨,与一个时辰前别无二致。

刘协让人送荀彧出宫,在荀彧即将离开的前一刻,低声用只有他们二人听得见的声音说道:

“希望尚书令,今后亦能记得今日之言。”

荀彧走出宫门,面色未改。

刚抵达家门,就被门房告知有老友来访,正在正厅等他。

荀彧第一时间便猜到门房口中的老友指的是谁。

其余相识之人已随军出征,留在许都的老友,便只剩下那一人。

荀彧不及换衣,只褪下谒见圣颜时穿的正装外袍,便匆匆赶往正厅。

一进门,果然见到崔颂正坐在一侧,举手和他打着招呼:

“今日欲拉文若痛饮一杯,文若以为如何?”

内心因刘协那番言论而微起的震荡余波,被崔颂的这句话缓缓抚平。

荀彧在崔颂对面坐下,提起崔颂带来的酒壶,为两人各斟了一杯。

“正有此意。”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上表天子,欲封荀彧为万岁亭侯,荀彧辞而未受。

曹操给荀彧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再次为其上表,这次荀彧没有再推拒。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打败袁尚,任冀州牧。

此时董昭向曹操进言,按照古代的划分重置九州,曹操有所意动,被荀彧反对制止。

此时荀彧已意识到些许苗头,心知刘协的担心并非无的放矢,心情日渐沉重。

而曹操亦察觉到荀彧的些许想法,但他仍重用之,不曾有任何轻慢。

他决定将据点迁到冀州的邺城,不管一部分群臣如何反对,他也坚持己见。

曹操在邺城布置政行,有一日忽然问郭嘉:

“荀文若为汉臣,我非汉臣乎?”

旁边亲信皆冷汗涔涔,唯独郭嘉岿然不动。

“主公何扰?如今尚为大汉之天下,我等皆为汉臣,何须分辨?”

曹操哈哈大笑,不再提及此事。

正在曹操霸业上春风得意,个人情感上略有些不如意的时候,他的老朋友许攸来替他“排忧解难”。

许攸一见到他,就拍着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道:“孟德,看看这邺城,没有我,你进不来啊。”

曹操及其亲信:……

曹操正烦心荀彧的事,闻言皮笑肉不笑道:“正是,子远之功劳,我怎会忘记?”

他不想暴露昔日之谋,叫人找了许多珠宝、美人,丢去许攸府上,让他闭嘴。

没过多久,许攸又跑了过来:“我听到有人说,官渡之战,荀公达(荀攸)与崔子琮(崔颂)功不可没。这可真没道理,如果没有我,孟德如何取得最终的胜利?”

曹操正研究着朝中的异动,没空理会许攸,闻言,心里对他甚为厌恶,摆摆手敷衍道:“我自不会忘了子远之功劳。”

于是给许攸丢了个官职,试图让他闭嘴。

过了几日,曹操设宴宴请功臣。许攸在其列,见曹操给众人敬酒,却未第一个提到自己,心中略有不足。

趁着曹操一语落下,还未有人接话,他率先举起酒,对着曹操道:

“这杯酒,孟德当先以敬我。没有我,你如何能打败袁绍、占领邺城?”

知情的众人表情变得十分奇怪。

许攸一无所觉,因为“大功劳”而有些飘飘然,麻痹了心智的他,只觉得曹操并没有对他的“功劳”放在心中,只好一次次地反复提醒。

——曹阿瞒,你没有我许攸,如何有得今天?不早成了丧家之犬了吗?

曹操见他行事如此,脸色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