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忍辱负重”(第3/4页)

剩下的两股势力之中,太湖十二连环坞水匪的那个“大吴帝国”,根本就是沐猴而冠,被澳洲人推出来的傀儡打手而已,而且势力比戏文里的水泊梁山还要不如,与其投奔这厮,还不如自己拉杆子当山贼呢!而徽州的那位小皇帝朱慈烺虽然是皇明正统,但跟永和皇帝的处境相比,也就是半斤八两而已。

所以转了一圈之后,这些江南缙绅发现自己根本无路可走——大明的天下已经完蛋了,周边的各个主要势力都是在拿他们当肥猪杀,完全没有优待士人、开科取士的打算,仅剩的一小块地盘也是朝不保夕。

而为了保住这最后的两座孤城,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他们这些高贵的读书人还不得不奴颜婢膝,跪在自己原本一直不屑和蔑视的澳洲髡贼面前,向那些卑贱的海盗和工匠乞讨援助。

想想这些名满江南的东林士人,原本都是有权有钱的富贵人家出身,各个金尊玉贵,眼高于顶,自视为治国济世之才,如今才短短两三年时光,却一下子国破家亡,穷困潦倒,等于是从云端掉进了泥潭。

——敬重士人、厚待缙绅的大明帝国土崩瓦解;屠戮缙绅、虐待士人的鞑虏和髡贼却如日方中,即使再怎么撒泼,再怎么胡搅蛮缠,江南的士人们也无法否认这个天塌地陷一般的可怕现实。

如此剧烈的落差之下,很多士子都无法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认为这世道肯定是出了问题,纷纷精神失常,有上吊的,有发疯的,也有出家为僧的……然而如今的江南佛门也绝非清净地,无论髡贼还是清军,都很有伐山破庙抢尼姑杀和尚的爱好,结果很多已经剃发出家的士子,又不得不“被还俗”逃了出来。

……

除了这些精神脆弱的废柴软蛋之外,另一些精神比较坚韧的江南名士,则还在继续咬牙苦撑。在徐光启病死之后,“筑城专家”孙元化接任了内阁首辅之位,继续领导永和朝廷的抗战大业。然而上海这边粮饷皆尽,孙元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他的劝说和逼迫之下,方以智和夏允彝等一干江南名士,终于为了朝廷社稷着想,捏着鼻子“忍辱负重”地再次前往杭州向髡贼求援,乞讨军饷和粮秣援助。

之后,因为杭州的占领军当局推说权限不够,无法做主,这帮江南士子又仿佛荆轲刺秦王一般,带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心情,搭上了澳洲人的大铁船,准备“深入蛮荒”,去澳洲人的京城“哭秦庭”,无论如何也要给苦苦支撑的上海朝廷,设法讨到一些援助回来。

不得不说,通过清军的屠杀和天翻地覆的大变,江南士林之中的那些嘴炮专家和妄想狂,都已经被淘汰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这些家伙不论人品好坏,至少都还算是能做事,也肯做事的。

然而,如今的这些抗清义士,虽然相对而言称得上勇于任事,但依然没能跳出他们那个圈子的历史局限性,跟现代穿越者们的三观依然差了十万八千里,更没有那种能屈能伸的外交官本事。

——在很多情况下,那些最有骨气的“义士”,往往也意味着最最花岗岩脑袋的保守主义者。正如清末的洋务派多为滑头小人,顽固派却多为清流“君子”一样。方以智和夏允彝这些人虽然血气方刚,可以在战场上死斗到最后一刻,以全名节。但在需要服软求人的时候,就显得很勉强,很不情愿了。

比如说,尽管永和朝廷已经被打得只剩了两个县的地盘,但使团上下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同时又自欺欺人地把疆域遍及全球的澳洲人,硬是看成蛮夷小邦。须知治国理民是读书人才有的本事,任你是天下无敌的劲旅,也只能取马上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看到这么多江南名士“忍辱负重”地深入蛮荒,大驾光临,你们这些澳洲的“边鄙野人”应该受宠若惊,深感蓬荜生辉,倾尽所有地热情招待才对。

孰料到了澳洲人京城的国宾馆一看,“澳洲官府”款待他们这些“天朝上国”来使的规格,居然排在日本倭人和西洋红毛夷使者之后,跟塞北的蛮夷酋长一个档次!

——诸位现代穿越者可没觉得他们有啥“忍辱负重”可言,反倒认为这帮人是来乞讨兼吃白饭的。偏偏他们分明都已经这般落魄了,还端着那副臭架子拿鼻孔看人……天底下有你们这么求人的吗?反正如今中国盛产皇帝,称帝的没有一万也有几千,就你们的那点儿地盘,还真不如人家一个部落的猎场那么大呢!

于是,这些自视甚高的江南士子们,当场就怒不可遏,挥舞着拳头吵嚷起来。谁知澳洲人那边居然直接翻着白眼骂道:“……一群来讨饭打秋风的破落户,还敢这般吆三喝四?爱住就住,不住就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