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无佛的佛国(第4/4页)

如此一来,说得好听一点,传统的印度社会就像一个大动物园,一个自给自足、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动物园。每个人各司其职、乐得其所。这儿有工匠、有牛倌、有地主,姓糖果匠的人家做糖果,姓牛倌的人放牛,姓战士的人去打仗,贱民负责挑粪……每个人的命运都由姓氏决定了,像改行就得再投胎。

说得难听一点,这种死板到完全没有流动性的社会结构,不仅绝了底层印度人的上进之路,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最高统治者其实也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样一来,人力资源就无法在各个行业之间流动——不仅仅是没法从底层人民之中提拔亲信,而且即使是在同一阶层之中,也没法进行人力调配。

一位古代印度的王公,如果想要发展冶金业,也没办法让农民改行去当铁匠;如果想要发展航海业,同样没法让手艺人变成水手——所有印度人的职业都是世袭的,并且形成了像西欧犹太人那样结构严密的一个个社团,或者说世袭的工会组织,而且还有宗教作为理念支撑。统治者无论是想要解散团体,还是想要把新人塞进去,都非常的困难,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其难度不亚于一场宗教改革。

举例来说,在十九世纪初期,英国殖民统治印度的时代,由于手工纺织的印度棉布被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棉纺业在市场上打垮,导致印度纺纱工饿死后的骨骸铺满了加尔各答的郊野——不是这些印度棉纺工匠太傻太顽固,一直到饿死都不肯改行去做别的来赚钱,而是印度极度死板僵化的传统社会制度,让他们基本没办法改行,如果某个行业被整体淘汰的话,从业者唯一的出路很可能就是集体自杀……

总之,印度的种姓制度虽然保障了婆罗门和刹帝利的世代富贵,却打击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因为看不到在现世的希望而沉迷于宗教,同时也让最高统治者难以集权,导致国家长期碎片化。

为此,大约在中国的春秋晚期,跟老子和孔子差不多同一时代,在现代的尼泊尔境内,有个原名为乔达摩的释迦族王子——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就因为不满意婆罗门教这种宗教理论,经由刻苦修行后,在恒河畔的一颗菩提树下悟道,最后创立了佛教,打出了众生平等的旗号,试图改变这种流传已久的现状。

可惜,佛教在佛陀的倡导之下,虽然跟婆罗门教争斗上千年,甚至在阿育王、戒日王等著名君王的支持下,一度成为国教——就像秦始皇统一中国需要法家思想来支持一样,这些印度君王们扫平割据、建立帝国,也需要一套能够打破种姓桎梏、适应帝国结构,取代婆罗门教的新思想,故而选择了扶植佛教。

但随着印度的长期分裂,以及婆罗门教改变形态,成为信仰更加广泛的印度教又一次卷土重来,印度本土的佛教最终却日渐式微,到了英国殖民统治印度的时代,佛教已经在印度本土基本绝迹。直到1947年现代印度建国之后,才有中国、日本和东南亚的僧人重新回到印度传教,让印度佛教的香火死灰复燃。

不过,印度佛教的式微,并不意味着佛陀释迦牟尼被印度人遗忘。因为即使在印度教徒的眼中,佛陀释迦牟尼也依然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神明,被视为印度教最高神毗湿奴的十个化身之一。在印度的小学课本里,就告诉孩子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国度。佛陀之光庇佑着这块土地。恒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人类和动植物都赖以生存的圣水。感谢神明让我们降生在这片土地上……”

所以,佛陀释迦摩尼留下的很多遗迹,也因此得到了印度教徒的保护,一直存留到了现代,而不是像犹太人那样只剩半堵哭墙可供祭拜……比如,王秋他们此次前往的菩提伽耶,就是当年佛陀悟道的地方。

——也是有可能在异世界染上了T病毒的钱德拉·舒克拉先生,目前所在的地方……